一办十中心
构建社会管理新机制
走进领秀城社区便民服务站,“温馨家园、和谐社区”的字样十分醒目,“爱心调解”、“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健康教育”、“物业家政”等多个办事窗口在这个咖啡馆格调的空间里一字排开,办事人员热情周到地接待着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
新郑市新华路街道办事处社区便民服务站今年3月建立,直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服务范围包括领秀城、月季新城和金色家园三个居民小区,服务社区居民1200户。
“我的QQ随时在线,手机也是保持开机,社区居民随时都能找到我。他们只要把要办理的事项和材料准备好,我每周五去派出所集中办理,然后统一拿回来。”社区警务室的白玉说道。
负责物业家政服务的岳卫军介绍,“以前,这里的物业公司对小区的管理和建设比较散漫,居民花了钱,没有享受到等价的服务。如今,我们主动将物业公司纳入到社区建设体系中。每个月由我牵头两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两名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和1名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居民进行一次民意测评。一旦反映不好,就要求和物业公司解约,从而形成对物业公司的督促机制。”
为了更好地便民利民,有效整合公共资源是新郑市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特点。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新郑市逐渐形成了“一办十中心”的社会管理机制。这一机制的“一办”是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十中心”具体包括市110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青少年及大学生服务中心、“两新”组织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虚拟网络管理中心和特殊群体帮教服务中心。
为保证机制的建立健全,在公共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新郑还把这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具体细化、量化为30项重点推进的项目,明确项目内容、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新郑市给每一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都制作了翔实的《完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分解表》,以残疾人服务中心为例:由市残联承建,民政局、卫生局等配合建设,建筑面积要求不少于1300平方米,服务窗口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并且严格规定了进度。
在优化社会管理机制、构建民生服务平台的同时,如何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硬件成果也是一个重点。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如何维护和管理好农村新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据了解,在新郑,以前采用的“五(十)户联防”、党员干部义务巡防、村民联合值夜巡逻等农村治安防范形式,由于外出务工和老龄化等因素,这些措施往往流于形式,进而使不少公共设施未能正常发挥作用。
“公共事业大家办、公共设施大家管。”薛店镇镇长赵东伟介绍说,“为解决农村治安防范和服务管理的薄弱问题,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大家着力构建以护村庄、护道路、护井渠、护林木、护电力和护土地为主体,以管理站为支撑的农村‘六护一站’服务管理新体制。”
“六护员”的功力到底有多深厚?采访中,记者看到的是整洁平坦的乡间道路,长势茂盛的防护林,统一刷白的机井台。“目前,新郑市共有1500名‘六护员’,主要由农村无法外出务工、有责任心、热心公益事业、50岁左右的人员组成,每人配备必要的巡逻设备。同时,每个乡镇设立‘六护员’管理站,进行集中管理。每个‘六护员’根据所分配的任务,每天对所负责的辖区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能自己处理的要立即处理,不能自己处理的,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通过这些,实现农村公共事务的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赵东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