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新郑

新郑社会管理民生模式:“民生为本”推进城乡一体化

2011-12-13 09:23:5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寻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12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对河南省新郑市在社会管理中形成的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的民生模式进行报道,关注了这一模式下群众生活的新变化。

    村庄变社区 搭建公共服务大平台

    站在新郑市薛店镇常刘中心社区标准化的居民楼前,仿佛置身陶渊明的桃花源里。“咱农村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常刘村党支部书记常建伟说,该社区辖常刘村和薛集村两个行政村,规划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建设33栋居民楼。

    “村庄变社区,不是简单地换了套牌子。”薛店镇党委书记苏晓东说,“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出门坐公交,回家能上网,还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所有的公共服务。”

    在新郑市的惠民工程中,“一老一小”格外突出。新郑市在承诺让所有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车等公益服务的同时,也保证能让所有孩子都接受12年的免费教育,此举可惠及9万多名新郑适龄青少年。

    新郑市市长王广国说:“12年免费教育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特别是对353名因家庭困难、父母离异等原因产生厌学倾向的初中毕业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尽最大努力让其回归校园。”

    老有所养,幼有所爱,“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新郑惠民工程的一大亮点,一个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的“新郑模式”破土而出。

    一办十中心 构建社会管理新机制

    有效整合公共资源是新郑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特点,新郑市通过实践逐渐形成“一办十中心”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办”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十中心”包括市110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青少年及大学生服务中心、“两新”组织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虚拟网络管理中心和特殊群体帮教服务中心。新郑把这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具体细化、量化为30项重点推进的项目,明确项目内容、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公共事业大家办,公共设施大家管。”薛店镇镇长赵东伟介绍说,“为解决农村治安防范和服务管理薄弱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大家着力构建以护村庄、护道路、护井渠、护林木、护电力和护土地为主体,以管理站为支撑的农村‘六护一站’服务管理新体制。”通过这些,实现农村公共事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

    干部走基层 解决群众身边实际问题

    每月的15日是新郑市领导集中下访的日子,也被称作“百姓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领导下访也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按照规定,每月15日前,新郑市都会通过当地媒体发布四大班子领导的姓名、职务、下访地点等情况,各乡镇、街道也会提前将下访公告张贴到各村(社区),并在下访村(社区)悬挂“领导下访接待站”横幅,方便群众反映问题。

    新郑市市委书记吴忠华表示:“我们在改革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做大做强经济发展的‘蛋糕’,更要把民生‘蛋糕’分公分平,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城乡广大群众,让城乡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安居乐业。”

    ■ 短评

    群众满意是指挥棒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新郑市积极构建民生保障体系,从“唯GDP主义”向“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也是由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

    政府的转变效果如何?评判的标准和角度或许有很多,但从根本来说,群众的满意是最终的检验标准。各地如能像新郑那样,坚持民生为本的原则,一定能让群众的利益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张洋)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