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朝阳区再创新优势、建设“新四区”、推进科学发展民生幸福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朝阳区是首都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也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国际化特征明显的城区。社会管理表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管理对象和需求的多元性。目前,区域内常住人口354.5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151.5万人,占42.7%;农业户籍人口14.3万人;外籍人口5.2万人,约占北京市的一半,占全国总量的近1/10;残疾人17.62万人,约占全市的1/5。全区人口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社会服务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各类群体的利益需求日益多元。二是社会管理领域的宽泛性。朝阳区社会管理既包括对居民的公共服务管理、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化解和公共安全管理等传统问题,也包括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社会管理的衔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融合、“两新”组织从业人员社会管理、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以及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扶等一系列新问题,基本涵盖了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三是传统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局限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亟需进行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特别是自从2010年7月被列为全国和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以来,我们像抓奥运建设一样,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作为推动基层执政模式创新、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实践,努力探索社会服务管理的新架构、新模式。一是坚持完善格局,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思路,创新体制、理顺关系、搭建平台,探索形成适应区情特点的工作架构,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坚持创新载体,构建了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集成十大工作模块,基本实现“人、地、物、事”等信息的全领域覆盖、全方位采集和跨部门共享,为社会管理运行提供综合平台。三是坚持分类服务,针对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探索了外籍人员服务管理、社区服刑和刑释解教“两类人员”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使社会管理真正解民困、惠民生、得民心。
未来一段时期,朝阳区将努力巩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进一步探索社会管理新途径、新方式,努力破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闯出一条创新社会管理的朝阳路径。(陈 刚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书记、中央党校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