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宁波

宁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全力解答时代命题

2011-12-06 09:14:4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宁波日报 

    经济“列车”飞驰的同时,社会如何保持和谐稳定?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宁波,较全国许多城市更早地面对了这一命题。

    今年7月,市委书记王辉忠在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宁波在率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要率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拉长社会建设这块“短板”。

    为此,作为全国、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宁波,着力突破重点难点,形成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基层矛盾纠纷联合调解、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等一批社会管理创新品牌,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社会管理由传统单向管理向现代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形成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体制创新重在基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基层稳则全局安。

    基层的公共安全一直是社会管理的重点所在。虽说全市乡镇(街道)基本挂上了安监站牌子,但单独设立的不超过60%,专职人员少且流动频繁;而临港工业发达的宁波有30多万家规模以下企业。公共安全的管理范围有多大,该谁来管、怎么管,是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思索的问题。

    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以突破体制来引领。很快,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的通知》下发,在体制上实现三大突破:公共安全监管机构向乡镇延伸;不仅监管辖区内企业安全,还承担环境保护、特种设备、食品药品、消防、道路交通等领域安全综合监管;公共安全管理网络触角伸向村、企事业单位,建起一支安全协管员队伍。

    如今,全市154个乡镇(街道)有了单独运作的安监站,作为一个个节点构筑起全市多层次、全覆盖的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

    各类基层组织是社会和谐之基,基层的体制创新为宁波的社会稳定源源不断地注入“稳定剂”。

    怎样把大量的“社会人”纳入社会管理,怎样把体制外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纳入社区体系,这急需我们站在时代的背景下重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北仑以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生产生活相似,将全区35个居民社区、205个行政村、10个工业区划分为83个区域,构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工业社区”、“混合社区”四种不同类型的城乡社区,统筹发展。九峰山社区下辖7个村落,同一个“农村社区”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地跨多村的一条公路很快被拉直拓宽,村民发展花卉种植的劲头更足了!

    体制突破,集结更多和谐因子。全市72万名志愿者和近18万名和谐促进员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形成“大合唱”,年初以来开展各类公益帮扶7000多人次,将近2万个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成为我市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

    制度规范重在破难

    当下,网络越来越成为思想舆论的集散地。目前,我市约有487万名网民,也就是说常住人口每10人中有6人是网民。网络,这个虚拟的公共平台无时不在触碰着真实社会的敏感神经。“一管就死,不管就乱”是国内很多城市网络管理的难点所在。宁波从制度规范入手,破解这道难题。

    《宁波市促进网站健康发展暂行办法》从源头上规范网络接入服务。据统计,全市4.2万家网站和1.3万家联网单位95%以上纳入了数据库管理,对网站经营者的身份、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做了备案,并实时更新;建立起涉网管理部门与网络运营商、接入商的沟通协调机制。“网络实名”,使全市近千家网吧均落实网民实名登记上网管理制度,让全市50多家重点论坛和互动社区管理员、版主全部实名登记,并搭建起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机制。

    我市建立全市统一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把1万家一线域名商务网站、35家电子商务平台和11000余家网店纳入“网中”,规范日益红火的网络购物。

    《关于建立政府网上发言人制度的试行办法》让社情民意的沟通更规范、顺畅。它规定,网上发言人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受理,7个工作日内回复;遇到突发事件在事发后4小时内上网发布信息。眼下,全市形成市、县、乡三级网上发言人队伍,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7月上旬,我市各大论坛有网友反映中午去一些窗口单位办事遇到工作人员午休。这一舆情引起网管部门高度重视,最终在有关部门的督促和媒体推动下,10多天后我市近20个部门推出了无午休服务,方便市民办事。

    网络管理创新向社会延伸。江东区72个社区的居委会干部每天通过论坛与居民零距离沟通,及时解决居民困难,疏导群众情绪,发布政府信息,在居民和政府间搭起一座网络“民心桥”,被居民们称为“咪豆妈”。

    宁波用制度规范破解网络管理难题的做法,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个难点,宁波通过制度规范让其有章可循。五年规划扎实推进宁波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至今,全市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55个,覆盖1802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0.1%,提供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土管、卫生计生等8大类30多个代理服务项目,确保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够办理各种公共事务。

    与此同时,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8718企业公共服务中心、81890求助服务中心、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构建起功能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

    典型示范全面推广

    我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余姚试点后,迅速在全市推广。全市实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重大决策、项目、事项的全覆盖,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等列入风险评估的重点领域。

    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城管、建设等职能部门相继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卫生部门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出台了《宁波市卫生系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若干规定》。重大决策前先评估对群众的影响。余姚城区生活用自来水提价,涉及50万居民,暂缓数月待条件成熟后执行;海曙新芝加油站建设因风险较大被暂缓实施。至今,全市共开展重大事项风险评估558项,有21项因风险程度较高被暂缓实施,有1项因风险程度极大被停止实施。

    针对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比重大,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组团式推进企业党工团基层基础工程、和谐企业创建工程、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工程、劳动争议社会化调处工程和职工关爱工程“五大工程”,集结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各方,建构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建制率达到100%,5.24万家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活动,4万多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涉及职工158万人,80%以上的劳动争议通过调解得到解决。

    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让宁波享誉全国。今年3月,宁波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外来务工人员志愿者总队,近2万名注册志愿者为第二故乡宁波增光添彩。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全省首个公益组织“孵化器”,首批吸纳43个新型社会组织,年投入公益创投金100余万元。

    截至目前,11000多个备案的社会组织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层次有别的社会组织体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月,我市确定了10个“宁波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于明年向全市普及;并根据当前社会管理中最需着力解决的问题选定10个明年破难创新的重点建设项目。

    宁波又一次扬帆起航。我们期待着,这座有着七千年文明历史的滨海城市再交出一份社会管理创新的精彩答卷。记者 蒋炜宁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