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林芝地区

林芝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纪实: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011-11-30 10:45: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西藏日报 

    乘着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强劲东风,记者来到美丽的“西藏江南”林芝采访。近几年来,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林芝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群众增收,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呈现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

    以“兴边富民”行动为突破口,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自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在林芝边境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完成建设项目174个,项目涉及种植养殖业、交通、教育、卫生、科技推广、社会公益事业等;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02亿元,大力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06年,林芝地区按照区党委、政府的部署,立足实际,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更加优惠的安居工程政策,提高安居房建设补助资金标准,取得明显成效。很快,一大批外观别致、设计合理、符合环保要求,具有门巴、珞巴、僜人等民族地域特色的安全适用的农牧民新居迅速拔地而起,“新房、新村、新面貌”成了当地农牧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2010年底,全地区共完成人口较少民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7223户,累计投入资金46025.5万元,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安居工程任务。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人均收入得到逐年增加。按照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实际,林芝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扶持力度,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2004年,林芝县更张门巴民族乡成立了林芝地区首家藏香加工厂,目前,该加工厂已初具规模,年产藏香3万盒,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余人次,人均增收500余元;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全乡3个珞巴民族村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有6户珞巴族群众办起了家庭旅馆,每年,全乡群众参与旅游业的收入达30余万元;墨脱县门巴、珞巴群众及察隅县的僜人群众也通过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产业,收入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108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15%以上。

    以民生事业改善为突破口,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得到和谐发展。林芝地区认真实施教育兴地战略,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到去年年底,人口较少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巩固率达99%以上,“普六”人口覆盖率达100%,“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今年,又与全区一道顺利通过了“两基”国检。农牧区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医疗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大病统筹、农村养老保险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等保障机制均已建立。截至2010年,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覆盖区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达74所,每千人拥有床位3.4张、每个乡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人,新型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门巴、珞巴、僜人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林芝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林芝地区还将举全地区之力,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人口较少民族同全地区各族人民一道在全区率先实现小康。(麦正伟)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