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南通

南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民生追求

2011-11-28 11:20:4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南通网 

    近年来,南通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党委政府综合考评体系,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围绕十大体系26个重点项目,致力于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忧,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描绘了一幅社会安定和谐的美好画卷。

    关键词:

    专业化的大调解机制

    【镜头回放】 10月21日,家住狼山镇街道的80岁的顾某,因“反复咳嗽、咳痰五年余,加重一个月”入住南通某医院,10天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患方家属认为医院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要求给予赔偿,并在医院烧冥纸、拉横幅、堵大门,并准备上访。在处理过程中,患方家属委托由医患纠纷调处中心调解,经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经医患纠纷调解人员多次耐心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医方一次性赔偿患方家属83237元,一起群体性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

    笔者在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看到,这里有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抽调的1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调解工作团队,独立“第三方”的性质,增强了调处的公信力。在公示栏里,有市区各医院77名主任医师的照片,他们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医患纠纷提供技术支撑。遇到纠纷时,医患双方和鉴定专家“同坐一堂”,陈述“理由”,各抒己见,鉴定专家“现场取证”,谁是谁非一目了然,鉴定结果当场“拍板定案”,确保鉴定秩序的法定性、透明性和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背景解读】 征地拆迁、劳资矛盾、医患纠纷、环保问题等新型社会矛盾纠纷呈上升之势。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交织性,单凭一个部门、一方力量难以应对,迫切需要对传统社会矛盾解决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为此,我市创设一综多专的大调解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等调解机制有机结合,综合化解各类矛盾,为纠纷双方打通一条化解矛盾的“绿色通道”。

    【数据链接】 像医患纠纷调处这样化解新型矛盾纠纷的专业机制,目前南通已经达到15个,涉及医患、劳资、交通、教育、房管、消费、环保、社保、农业等诸多民生领域。去年以来,全市累计调处医患纠纷558件、劳资纠纷5847件、拆迁纠纷1362件、环保纠纷4970件、交通事故纠纷66277件、消费纠纷1845件。

    关键词:

    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

    【镜头回放】 王雷一家是崇川区外滩小区的一户普通家庭,夫妻两人都在企业工作,每天下午四点半,九岁的女儿放学后,就会来到社区“四点半”学校,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父母下班,而来自南通大学的志愿者小王同学则担负起业余老师的角色。王雷告诉记者,社区干部想得真周到,老人、孩子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解了他们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笔者进入外滩小区公共服务中心,首先看到一个一站式服务大厅,水电缴费、劳动服务等一应俱全,服务中心设有居民议事厅、新市民俱乐部、“朝阳公社”青少年实践基地、卫生医疗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公共食堂、慈善超市,社区文化剧场、图书馆、舞蹈排练厅、棋牌室、健身室等。记者看到,几个白发老人在乒乓球室挥拍打球,京剧票友在相互切磋练嗓子。任港社区党委书记陈建军告诉记者,社区的孩子还能在这里接受课外作业辅导、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兴趣爱好培养、社会实践等活动。在三楼的照片墙上,挂着100多户家庭的全家福,照片上的每个人都露出了幸福的笑颜。

    【背景解读】 城市建设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社区,老市民和新市民,本地人和外地人同居一区,关系复杂、矛盾多发、诉求多元,加上不少新型社区是边规划、边拆迁、边建设、边安置,公共设施、物业管理等不尽配套。我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一方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面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及单位提供政务、党务、事务的代理、代办服务,包括企业注册、廉租房申请、法律咨询、办理低保、社保医保、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居家养老等。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群众自治水平,由政府搭台,民间力量兴办,成立“快乐调解俱乐部”、“红白事理事会”、“综治平安协会”、“义工联合会”等一大批群众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数据链接】 目前,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市区2个区级、18个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220个社区用房改扩建任务,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设施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全市所有社区面积达到每百户2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并具备“六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厅一场所”等60余项服务功能。海门市、启东市、通州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市(区)。全市城乡社区还建立了109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和1058个关爱救助站,民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

    关键词:

    新市民的同城化待遇

    【镜头回放】 “虽然我是安徽人,但是我在南通一点都没有外乡人的感觉。”今年32岁的夏效凤,是上海携程旅行网公司的一名员工,2008年她被调到公司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服务联络中心工作。“公司为我们统一租住了宿舍,没想到住宿条件特别好,就像家一样,我索兴让老公和孩子都过来了。”夏效凤对记者说,她的孩子今年10岁,就在附近的实验小学上学,“是这里最好的学校,不用交一分钱借读费。”

    笔者走进四海家园看到:一排排6层高的楼房错落有致,落地窗户宽敞透亮;公寓楼内,洗衣房、开水房设施完备,房间既有单间,也有供4-6人居住的集体宿舍,每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空调、热水器、彩电等一应俱全,提供“拎包式”入住;整个小区还配有大型餐厅、洗浴场所,以及职工活动中心、休闲中心、超市、电子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梦在这里扎根,让心在这里泊岸,这里就是你温馨的家园。”就像四海家园的宣传广告语一样,住在这里真的很美,而企业每个月只需为每个员工支付65-85元不等的住宿费用。

    【背景解读】 以“苏通大桥通车”和“沿江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既给南通的繁荣贡献了力量,也考验着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为此,全市9个县(市、区)及其乡镇(街道)均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门机构,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外来人口在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子女就学、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方面均已经享受到“同城化待遇”。同时,大力倡导流动人口“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模式,让新市民和谐融入这座城市。

    【数据链接】 全市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总量超过了100万,且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上升,其中长期居住我市的流动人口为42.5万人。目前,全市建成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267个,在建21个,总面积达到600多万平方米,可容纳近70万人居住,目前已有61.4万人入住集中居住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55.1%。今年以来,各级服务中心共登记外来人员455608名,发放暂住证446456张,为外来人员免费提供住房租赁服务50704人次,提供就业服务61300人次。

    关键词:

    职业化的心灵矫正师

    【镜头回放】 家住崇川区城东街道的服刑人员花某获假释,回家后即面临困境,妻子患肺结核住院,孩子缺钱上学,旧房拆迁需买新房,自己又无收入。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街道的社工们来了,与他一次次地谈心,鼓励他发挥修家电的一技之长,开家维修店走出困境。接着,社工积极争取上级职能部门和社区的帮助和支持,并陪同花某寻找店面房,店铺很快开业。后来,社工又帮助花某解决了烦心的房产证问题、小孩的上学问题。

    笔者走进崇川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小白心理工作室”,这里的房间与众不同,室内装修以淡绿、浅黄为主色调,颇有温馨感。沙盘游戏、音乐放松、心理测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这是他们针对矫正对象引进的心理治疗方法。工作人员指着墙上布满绿点的大屏幕介绍说,中心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进行GPS定位,每一个绿点代表一个对象,每个对象每天的活动轨迹和当前所处位置均与监控管理平台联网,一旦离开所在辖区系统将会自动报警。

    【背景解读】 我市9个县(市)区构建集“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心理矫治”等职能于一体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镇街按“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区社工专业运作”的模式,建立健全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和心理矫治咨询中心,有效为特殊人群提供就业指导、教育引导、管理矫治等各项服务。同时以企业为依托,以优惠政策作支撑,构建融人群管理、社区矫正、心理矫治、阳光就业于一体的“三中心一基地”,形成管、教、帮、扶于一体的特殊人群管理体系。

    【数据链接】 全市目前建立了140个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从业人员452人。建立心理矫治咨询中心69个,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97名。去年以来为各类工作对象提供救助服务19233人次,帮助消除心理困难、化解家庭危机、纠正行为偏差10313人次。去年,全市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1950名,安置1882名,帮教1950人,安置率达96.5%,帮教率达100%,重新犯罪率仅为0.58%。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574名,解矫1227名,又犯罪率仅为0.18%。(通讯员 葛重兵 张军华)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