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前堤村紧挨着省道。交通方便,偷东西的也“方便”,过去曾有过一天四家被人溜门撬锁。还有,百人百性儿,老百姓庄稼火儿一上来就不管不顾了。婆媳不和,两口子打架,哥几个分家……村干部整天忙着“和稀泥”,哪还有精力干别的?
韩英建的办法是“3+1”——— 站、区、组加巡逻队。村里建起综治工作站,划分4个小区、16个小组,32人的治安巡逻队专管看家护院。这一下,最直接的就是小偷小摸没了。渐渐地,老百姓睡觉也敢敞着门儿了。“知底莫过老乡亲,一块儿住着,谁家几口人,有什么亲戚,晌午饭儿吃的什么都清楚。”同时还任综治三区区长的韩俊坡说,这里边“官儿”最小的是小组长,就管十户,可偏偏最不能小看。十户里头有什么事儿,第一个知道的就是小组长。是灰就比土热,乡里乡亲的,碰头擦脸都有个老面子,这真的挺管用。
“有些事儿,法院可能管不了,小组长却能给摆平喽。”韩俊坡举了个例子,有两户村民为车祸纠纷打了官司,法院好长时间解决不了,两家儿还闹着要上访。后来,小组长出面调解,掰瓜抠籽儿讲道理,两家儿的事儿最终和平解决。“过去常说大事儿不出乡、小事儿不出村儿,现在俺们是大事儿不出区、小事儿不出组儿。”
走在村里,一些农户门口的“党员家庭”牌引起记者注意。“要把事办好,还得看党员。”韩英建说,以前一些党员和普通群众没什么区别,也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现在,村代会村监会、协会合作社、综治组织里建了6个党小组,党员积极性都起来了。还有这“党员家庭”牌牌,别看不足两拃,乡亲们都拿眼瞄着,你怎么也得干出个样儿来。
建起党小组,党员像个党员了;成立了村代会,村民管得宽了;有了经合组织,人们又抱团儿了;织成了综治网,“闲事”有人管了———“四个轮子”一块儿转,又快又不跑偏。乡亲们得了实惠、认了头,有事往前站,这棒子面儿还真就捏成了团儿。
前堤村的做法有个正式名称: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民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这“四个全覆盖”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综合举措,也是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抓党建的有效载体。当前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迫切需要统筹推进、顶层设计。在这个意义上讲,前堤、肃宁、沧州的做法有着更为广泛的借鉴意义。前不久,沧州市委在肃宁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现场会,在全市农村推广了这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