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嘉峪关

嘉峪关社会管理新体验

2011-11-25 09:37:4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甘肃日报 

    2010年8月,中央在全国确定了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嘉峪关市成为甘肃省唯一入围的试点城市,并提出争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的目标。

    “十一五”以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在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平安嘉峪关”让百姓安居乐业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把平安建设作为实事之一加以落实,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了“平安嘉峪关”城市监控系统,对全市出入口、重点场所、部位、人流密集场所、主要交通路口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共设置监控点450余个,建设分控中心16个,有效地构筑起一道平安建设的坚固防线。

    同时,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治安联防,使原有的治安联防员在“十一五”时期达到300人。先后新组建成立了70人的巡警支队和50人的特警支队,承担全天候的治安巡逻任务和应急处突救援任务,增强了“见警率”、遏制了“两抢一盗”突出问题的发生。5年来,全面完成了全市所有居民小区的封闭式改造,为部分发案率较高的街区重点加强了绿化、亮化、硬化建设,改造建设了门禁管理系统,派驻警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发案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探索建立覆盖全市的“大物业”管理体系和“两轮车”管理的有效途径,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单位管理法”让流动人口有了归属感

    2009年底,嘉峪关市政府提出了“单位管理法”的概念,为每个外来人员找到管理归口,探索出一条管好、管活流动人口的新路子。所谓“单位管理法”,就是“以单位管人”为主体,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

    刘敏,四川广元人,多年前和丈夫在嘉峪关市开了一家烧烤店,作为外来人口的夫妻俩,本来与当地工商局仅限于申请与颁发营业执照的关系,但由于该市推行流动人口“单位管理法”,他因此与工商局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刘敏患上了重病,夫妻俩的烧烤店歇业半月,辖区工商所知情后,专门到家里看望了病中的刘敏。这让夫妻俩大为感动,体会到了“有单位管”的温暖。

    从2010年开始,嘉峪关市的3.8万多流动人口都按照“单位管理法”,人人有单位,个个有归属。这一年,嘉峪关市流动人口登记数比上年增加了110%。与此同时,看守所在押人员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由2009年的71%下降到49%,“单位管理法”的成效和优势逐步显现。

    保障民生享受社会进步成果

    前进街道位于嘉峪关市火车站附近,辖区居民以铁路职工及其家属为主,外来流动务工人员和困难居民较多。针对此,该街道通过成立“365阳光驿站”,开通“365绿色通道”,设立“365维权中心”,建立“365爱心超市”等服务载体,为流动党员、困难党员、务工人员、妇女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爱心救助服务。

    视力残疾的张秀清原先在铁路西村的自建平房居住时,与母亲、女儿挤在一间屋子里,面积不足8平方米,摆放了3张床,屋内阴暗、潮湿,一年四季要点炉子做饭,生活极为不便。如今,她们全家住上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暖气、有线电视网、天然气、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她感动地说:“多亏有政府照顾,像我这样买不起房子的残疾人才能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楼房。屋子里啥都有,再不用担心水电这些事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关系居民的幸福体验。嘉峪关市正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围绕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保、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记者 沈丽莉)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