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一本三化”,还有一千多名活跃在城区每个社区的“格格”……社会管理创新,到底是个啥东西?市民的生活,会因此有怎样的改变?连续数日,本报记者深入社区,踏访网格监控中心,希望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让社会管理创新的各个环节更加真切、生动地呈现出来。
网格员:一天两次“逛”社区
11月24日早上,城区迎来入冬最大一场雾。
意外的天气,并没有打乱大公桥街办力行街社区网格员金燕的工作安排:早上9时整,她和社区另外几名“格格”一道,开始例行的社区巡查工作。
这个星期,重点工作主要在社区环卫方面,金燕也就特别关注楼道、垃圾屋等死角的卫生状况。
而在前一天,隆中路市场二楼一处楼道里,金燕巡查时发现突然多出了很多 “野广告”。由于无法找到事主,社区组织“格格”、志愿者足足清理了半天时间。金燕再度来到清理现场,仔细查看,发现状况良好,没有人再继续张贴“野广告”,她长舒了一口气。
一圈转下来,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下午2时20分开始,金燕开始又一轮的“逛”社区工作。
金燕告诉记者,她所负责的网格共有196户,老年人较多,80岁以上的就有12人。其中一名叫李德芳的八旬独居老人,是她关注的重点。就在上周,李老告诉金燕,她的医保证上,名字被错印成“李德芬”;金燕将老人的身份证带给社区的社工,三天后便帮老人到职能部门把名字改了过来。
“社区里这样的事很多,说大不大,但我们大多数时候还真能帮上忙。”金燕说,还有一次,一栋老式居民楼因种种原因,无法安装天然气管道。在社区和媒体的帮助下,她多次和天然气公司交涉,目前事情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居民楼的数十户居民将在春节前用上天然气。
“非常愿意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金燕觉得做好一名网格员,经常会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