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嘉峪关

甘肃嘉峪关:拓宽社会管理的三大路径

2011-11-07 09:41: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半月谈 

    甘肃省嘉峪关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率高达91%,社会管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市委书记、市长郑亚军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单纯的维稳行为、管控行为,也不是单纯的部门行为,而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只有打牢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寻求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激活社会管理创新的细胞,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保障基本民生打牢基础

    前进街道位于嘉峪关市火车站附近,辖区居民以铁路职工及其家属为主,外来流动务工人员和困难居民较多。针对此,该街道通过成立“365阳光驿站”,开通“365绿色通道”,设立“365维权中心”,建立“365爱心超市”等服务载体,为流动党员、困难党员、务工人员、妇女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爱心救助服务。

    街道党委书记李继忠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关系居民的幸福体验。嘉峪关市正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围绕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保、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0岁的下岗工人聂军平时靠打工维持家庭生计。他近两年患上肝病后,治疗费用大,还要供13岁的孩子上学,打工收入已明显不够维持基本生活。去年,聂军所在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了解到他的实际困难后,及时为其申请零就业家庭援助,将他安置在社区保安的公益性岗位工作。目前,聂军不仅每月能领到85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还能利用空余时间做点兼职工作,缓解了家庭困难。

    视力残疾的张秀清原先在铁路西村的自建平房居住时,与母亲、女儿挤在一间屋子里,面积不足8平方米,摆放了3张床,屋内阴暗、潮湿,一年四季要点炉子做饭,生活极为不便。如今,她们全家住上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暖气、有线电视网、天然气、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她告诉半月谈记者:“多亏有政府照顾,像我这样买不起房子的残疾人才能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楼房,屋子里啥都有,再不用担心水电这些事了。”

    畅通民主通道激发动力

    2010年,嘉峪关市雄关区拟建设一个农村惠民小区,准备将一些远离市区的村民搬迁到惠民小区内,实行集中居住。搬迁工作涉及面较广,有近500户1900多人,工程规模较大,预算投入资金较多。雄关区在做出此项决策前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雄关区委、区政府专门派人深入近500户农家,广泛征求意见,得到的结论是:如果集中修建惠民小区,就会给那些依赖土地和放牧生存的村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不便,小区修建成功后,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搬迁。最终,根据评估意见,区委、区政府否决了这项工程。

    除了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嘉峪关市推行全市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重大事项全部公开,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创建新型社区激活细胞

    嘉峪关市91%的城市化率,在全省名列第一,社区成为当地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的细胞。嘉峪关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将全市社区划分为300个网格,以居委会为主导,以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楼委会等为载体,以信息员队伍为眼睛,通过专人专管、责任到人,全面准确掌握网格内人、事、物、组织的基本情况,实现社区的动态管理。

    当地还下放充实权能,将低保、民政、计生、综治、信访等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当地在全市范围内为社区基本解决办公用房,建立社区便民服务窗口,对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对社区居民的政策咨询、社情传达、事务办理、纠纷调解等需求的全程代理;通过成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开办社区爱心超市、开通居民服务热线等措施,打造社区服务圈。社区党委(总支、支部)、小区(楼院)党支部、各类党小组三位一体的社区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呈现出社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的局面。

    镜铁区峪苑街道昌盛社区主任梁玉琴告诉半月谈记者:“随着政府对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社区的作用得到了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半月谈记者 宋常青)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