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片区民警徐正军走进了他所管辖的乌审旗嘎鲁图镇新城花园小区。来这里走一走、了解一下片区情况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几个月下来,这里的180多户居民的基本情况他已了然于心。自从实行“蛛网式”管理后,他从一个管理万人社区的社区民警变成了一名“格”警,管理的主要职责缩小到社区六个网格中的一个。通过社区网络化管理,不仅更贴近居民,更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这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开展社会创新管理的一个“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或者更确切地说,近10年间,在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神话”——鄂尔多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小城,发展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5个典型城市之一,成为专家学者瞩目的“鄂尔多斯现象”、“鄂尔多斯模式”的缔造者,成为引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的地区,社会矛盾往往就越突出。那么,鄂尔多斯市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
2010年10月,鄂尔多斯市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乘势而上,鄂尔多斯市掀起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新风暴”,找到了一条化解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捷径。
如今,创新社会管理在鄂尔多斯市几乎花开四野,从社区、村(嘎查)到旗区,地情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运行一年来,鄂尔多斯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一路推进——在总结近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建平安鄂尔多斯的有效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根本途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建设为手段,以创新机制建设为保障,敢于尝试,勇于实践,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局良好。基层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只要基层的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做稳了,根基就会坚如磐石,一切矛盾都会容易化解。鄂尔多斯市基层的创新社会管理亮点频频,各具特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去年,吴某驾驶的无证农用四轮拖拉机撞倒了东胜区某单位的清洁工徐某,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根据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东胜区分局交通警察大队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吴某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吴某与死者家属协商,达成赔偿处理协议。同时死者家属认为徐某是在工作期间发生的事故,应该属于工伤,要求其所在单位予以合理赔偿。为妥善解决此事故,经双方当事人申请,由东胜区调处中心、诃额伦街道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在了解了案件之后,调解人员积极运用大调解工作机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疏导机制,一边向双方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一边通过劝解教育进行合理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七份子村大五份子社的董六十二和孟西社的邬天来20年前一块土地权属纠纷,导致旗里农牧业喷灌项目不能实施。大五份子社党小组组长范四贵对双方进行了多次劝说,两人最终化解了矛盾。
如今,在鄂尔多斯市诸如此类的矛盾,基本上在基层得到了化解。
创新社会管理被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之后,鄂尔多斯市的各旗区、苏乡镇、街道办事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在基层一线筑起了一道道社会管理网络,“社会人”不仅好管了,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
2011年,乌审旗嘎鲁图镇组织开展了“蛛网式管理、组团式服务”活动。
“蛛网式管理、组团式服务”是在现有社区(嘎查村)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以党支部、嘎查村(居)委员会为核心,以工作制度、人员配备为纵向联系,以联谊竞比、资源共享为横向联系,将社区(嘎查村)划分为若干个有机协调、互为补漏的单元网格,组建相应的服务团队,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实现基层干部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经常化。
“蛛网式管理、组团式服务”将“坐等群众上门”变“主动下村服务”,变“处理线条单一业务”为“解决群众各种难题”,受到了居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在“蛛网式管理、组团式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嘎鲁图镇已累计为居民群众解决各类生活、生产难题36件/次,累计解决农村牧区各类纠纷44起,化解各类邻里矛盾56件。
在抓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东胜区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积极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驻社区企业的作用,开展居企共建和谐社区,实现企业与社区工作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东胜区建设街道曙光社区就是一个居企共建的典型示范,自2007年成立以来,曙光社区将管理与服务定格在高起点、高标准上,积极与企业开发商交流合作,走出了一条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形成社区与企业资源共享,老百姓得实惠的双赢新格局。
曙光社区与物业公司共同出资搭建了“百姓大舞台”,通过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消夏广场文化节、居民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党的政策理论。推行了“三个模式和三个理念”工作法。即,警企民联动筑平安模式、数字网络便民服务模式、社区信息化管理模式;人性化服务理念、便捷化服务理念、低碳环保服务理念。由企业出资购置了配备宣传音箱的环保巡逻车,每天不定期地在辖区巡逻,为辖区居民营造了平安、放心的生活环境。将一站式服务大厅、爱心超市、图书阅览室、排练大厅、卫生服务站、书法绘画室、棋牌室等室内活动场所与辖区企业的网球馆、展览馆、阶梯教室等活动场所进行有效整合,并与企业共同策划,在社区内设置了休闲广场和高标准灯光篮球场,所有活动场所全部向居民免费开放,形成“资源共享、大事共议、平安共筑”的工作机制。建成了由红外周界防范、家庭防盗报警、楼宇可视对讲、智能停车场管理、小额消费管理、自助查询交易等九大系统组成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实现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互动,形成了物物相通、网网相连的便民服务格局。
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基层党支部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五股地村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面对新农村试点村大量的工作,诸多几百万上千万的基建项目,都需要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五股地村党支部通过村民代表推选并成立了“五老议事会”。“五老议事会”都是由见多识广、公道正派、能力突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伍军人组成,完全遵照民意产生,而且他们全程参与村委的各项决策,坚持依法依章办事。“五老议事会”一直是村民眼中的“带头人”和“公道人”,及时为村民传达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反馈村民意愿,让村委的每一个决策更加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结合这一举措的成功经验,树林召镇推行“321”工作活动法,即“三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督促村“两委”班子每个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各项收支,确保村务、财务公开,协助村两委开展基层矛盾化解活动。
由伊金霍洛旗探索推出的“四权四制”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则是鄂尔多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又一重大尝试。
“四权”即指对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由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与“四权”相适应的“四制”,是指将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都按照决策启动、民主表决、组织实施、监督评议的运行机制进行。
“四权四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常设制确保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常态化、制度化,以依法合理的授权、分权、制权形成权力制衡,以严密的运行程序确保村级组织的权力在民主、公开、透明、监督的轨道上规范运行,从而做到农牧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如今在伊金霍洛旗,基层矛盾化解率不断提高。
循着伊金霍洛旗“四权四制”的创新足迹,达拉特旗白泥井镇把“四权四制”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创新推出了“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统三化”即根据人口、产业布局、党员爱好特长等设置若干党小组,由包村领导干部负责对接联系。在基层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党支部管理区域化、党小组活动常态化、党员联系群众普遍化。党小组负责政策宣传、民情反馈,对制约发展的各种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只要有一个党员向党小组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党小组组长就要召集小组内党员讨论研究。只要有一个党小组向党支部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党支部就要召集支部委员会全体委员讨论研究,支部委员会认为需要提交村民代表委员会表决的,就启动“四权四制”工作机制,进行民主表决和民主监督。
达拉特旗按照“一统三化”工作模式,灵活设置了区域型、功能型、示范型、流动型、重大项目推进等共5大类1200多个党小组,将全旗13000多名党员在不改变原有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量化镶嵌到了新的产业链条和示范岗位。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党委书记张玉亮说:“‘一统三化’工作模式是我们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总结推行的一种旨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镇党委与村党支部、村党支部与党小组、党小组与党员群众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党组织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方法。”
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鄂尔多斯市流动人口迅猛增长,目前达到了60万。
如何管理这60万流动人口呢?我市探索出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推广“居住证”管理。凡在鄂尔多斯市居住一个月以上人员,均要办理在全市范围内通用的“居住证”,“居住证”包含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信息,将各部门信息集中在一起,实行信息共享。
推进流动人口集宿制管理。把外来流动务工人员集宿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在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建设集宿制公寓,实行集中居住、统一服务管理,并全面整合社区民警、居委会干部、治保主任、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各方面力量,按照500:1的比例进行设置,实现了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
建立劳动力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将建成4所融信息采集、登记办证、就业介绍、法律咨询、便民服务、权益维护、住宿医疗等职能于一体的劳动力服务中心,以政府补贴为主,为外来流动人口来鄂尔多斯就业、发展、务工等搭建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
实现管理科技化。充分利用数字化建设的平台优势,在全市有序推进“一卡通”便民服务,通过免费发放市民卡来采集和掌握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及动态。外来流动人口享受公共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优惠,享受“新鄂尔多斯市民”待遇。
而对于进城农民,如何让他们进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呢?
“这种培训经常举办就更好了,不仅让我们学到技术,还学到许多关于城市生活的常识,对我们在城里生活很有帮助。” 从山沟沟来到东胜城的农民张三厚听了东胜区政府为农民举办的素质提升工程讲座后说。
近年来,东胜区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继农村户籍制度、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之后,又实施了转移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确保转移进城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安居乐业。此外,东胜区还推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加强转移农民素质提升的各项服务工作,比如提供就业指导、举办专场招聘会,加大小额贴息贷款向转移农民倾斜的力度,强化维权服务等。
今日鄂尔多斯,已有大都市之风范,世人瞩目,城镇化率达70%。城市变大了、变美了,人口变多了。那么,如何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呢?答案是“同城待遇”。这是鄂尔多斯市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
东胜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东胜区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就是一个亮点。
2009年,东胜区在罕台镇高标准建设了转移农民保障性住房——田园都市移民区,转移安置移民户4300户12000多人。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转移农民的社会保障。转移农民享受不同程度的购房优惠价格及装修、物业费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补贴,在孩子入学、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参军入伍政策等方面享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市民学校、社区广播站等平台,广泛开展包括职业技能、文明礼仪、理财消费、政策法规在内的宣传教育培训。目前已组织培训20场(次),参与人数达3600多人。与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东胜食品加工园区、亿利集团制药园区和孟克烛拉特色餐饮园区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园区企业达成意向,促进转移农民充分就业。目前,已在市政、环卫、制药等岗位安排2000人就业。投资1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两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转移农民业余文化活动提供理想场所。举办“幸福田园、和谐邻里”为主题的首届邻里节,开展文明户、文明楼宇、社区热心人士等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东达移民新村是达拉特旗促进转移农牧民就业的一个典型。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了东达移民新村。昔日的沙蒿梁里,一排排房屋坐落有序,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村内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獭兔养殖户许春青说,过去她和丈夫在树林召镇做一些小买卖,生活过得并不富裕。2009年,她遇到了一位在东达移民新村养獭兔的朋友,两人交谈一番后,她萌发了去移民新村创业的念头。回去与丈夫商量,丈夫是一百二十个不同意,并对她说,树林召都挣不了钱,那个“风干圪梁”能挣到钱?然而许春青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她寻思,东达集团开发建设移民新村,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一旦不成功,东达集团也丢不起这脸。有了这个想法,她更加坚定了去移民新村创业的信心。她拿着向亲戚借的1万元与家里的6000元积蓄,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来到东达新村,走上了獭兔养殖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她的精心努力下,当年就收回了成本,并净赚1万元。第二年,她养殖獭兔纯收入达4万多元。在可观的收入面前,丈夫终于低头认输,并开始和她经营兔舍。2011年初,她又向集团公司承包了一栋兔舍,现在她和丈夫每天围着兔舍忙得不亦乐乎。目前她家的基础母兔和兔笼资产达13万多元,今年预计纯收入7万元。回想自己的创业史,许春青激动地说:“来东达移民新村,真是来对了。”
转移到东达移民新村发展的农牧民现在都富裕了。经统计,东达移民新村从事獭兔养殖的有800多户,从事运输业的有200多户,从事服务行业的有200多户。这些户子都是从穷乡僻壤转移到东达移民新村的农牧民,他们人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
任何发展模式和战略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加速发展,鄂尔多斯在取得巨大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使鄂尔多斯具备了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牧区的基础,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养殖,一系列有效措施相继实施。目前,鄂尔多斯52.4%的草原实施了禁牧,47.6%的草原实施休牧、轮牧,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实施“转移收缩”战略,先后转移了37.2万农牧民;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全市集中建成18个农牧民转移安置小区,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补贴,使得转移人口既无“近虑”也无“远忧”。
创新社会管理,给鄂尔多斯送来了又一个春天。鄂尔多斯人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拥有了鼓鼓的“钱袋子;时下,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又拥有了更加平安,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