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东胜区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就是一个亮点。
2009年,东胜区在罕台镇高标准建设了转移农民保障性住房——田园都市移民区,转移安置移民户4300户12000多人。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转移农民的社会保障。转移农民享受不同程度的购房优惠价格及装修、物业费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补贴,在孩子入学、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参军入伍政策等方面享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市民学校、社区广播站等平台,广泛开展包括职业技能、文明礼仪、理财消费、政策法规在内的宣传教育培训。目前已组织培训20场(次),参与人数达3600多人。与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东胜食品加工园区、亿利集团制药园区和孟克烛拉特色餐饮园区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园区企业达成意向,促进转移农民充分就业。目前,已在市政、环卫、制药等岗位安排2000人就业。投资1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两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转移农民业余文化活动提供理想场所。举办“幸福田园、和谐邻里”为主题的首届邻里节,开展文明户、文明楼宇、社区热心人士等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东达移民新村是达拉特旗促进转移农牧民就业的一个典型。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了东达移民新村。昔日的沙蒿梁里,一排排房屋坐落有序,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村内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獭兔养殖户许春青说,过去她和丈夫在树林召镇做一些小买卖,生活过得并不富裕。2009年,她遇到了一位在东达移民新村养獭兔的朋友,两人交谈一番后,她萌发了去移民新村创业的念头。回去与丈夫商量,丈夫是一百二十个不同意,并对她说,树林召都挣不了钱,那个“风干圪梁”能挣到钱?然而许春青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她寻思,东达集团开发建设移民新村,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一旦不成功,东达集团也丢不起这脸。有了这个想法,她更加坚定了去移民新村创业的信心。她拿着向亲戚借的1万元与家里的6000元积蓄,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来到东达新村,走上了獭兔养殖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她的精心努力下,当年就收回了成本,并净赚1万元。第二年,她养殖獭兔纯收入达4万多元。在可观的收入面前,丈夫终于低头认输,并开始和她经营兔舍。2011年初,她又向集团公司承包了一栋兔舍,现在她和丈夫每天围着兔舍忙得不亦乐乎。目前她家的基础母兔和兔笼资产达13万多元,今年预计纯收入7万元。回想自己的创业史,许春青激动地说:“来东达移民新村,真是来对了。”
转移到东达移民新村发展的农牧民现在都富裕了。经统计,东达移民新村从事獭兔养殖的有800多户,从事运输业的有200多户,从事服务行业的有200多户。这些户子都是从穷乡僻壤转移到东达移民新村的农牧民,他们人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
任何发展模式和战略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加速发展,鄂尔多斯在取得巨大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使鄂尔多斯具备了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牧区的基础,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养殖,一系列有效措施相继实施。目前,鄂尔多斯52.4%的草原实施了禁牧,47.6%的草原实施休牧、轮牧,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实施“转移收缩”战略,先后转移了37.2万农牧民;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全市集中建成18个农牧民转移安置小区,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补贴,使得转移人口既无“近虑”也无“远忧”。
创新社会管理,给鄂尔多斯送来了又一个春天。鄂尔多斯人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拥有了鼓鼓的“钱袋子;时下,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又拥有了更加平安,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