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速均位居第一。与此同时,合肥连续四届16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再次被确认为“长安杯”;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上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合肥综合竞争力居22位,其中“社会公平”名列第一。
夯实基层基础 创新社会管理
“十一五”期间,合肥着力夯实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基层基础,在民生投入、平安建设方面,让群众受益,让群众赞成,让群众满意:
在社会建设方面,合肥累计投入民生工程90多亿元,近500万群众直接受益;教育投资163亿元,新建中小学87所;文化投资458.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3倍;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3万个,动态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建成保障性住房491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和“城中村”468万平方米。
在社会治安方面,整合基层十多个部门力量,全市106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全部建成综治工作中心并发挥效用;建立了一支主要由政府出资组建的4200多人的治安辅助力量队伍;市财政投入6921万元,各县、区及社会投入1.85亿元,建成了城市报警系统与监控系统传输平台。
在“法治合肥”建设方面,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五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
评估解决在前 风险降至最低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合肥始终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有效抓手,实现了可控的、持续的、有效的稳定。
对每一项重大决策、建设项目,都要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研判,作出评估报告,制定工作预案,即是合肥创立的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风险评估制度。评估问题在先,解决矛盾在前,将不稳定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在“大拆违”中,合肥拆除违法建筑1380万平方米,实现“零补偿、零冲突、零事故”;五年正常拆迁超过700万平方米,涉及近两万户居民,没有发生一起强拆事件。
合肥将风险评估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畴,明确责任单位主要领导是风险化解的第一责任人,实现常态化预测。
处于第一方阵 仍在不断探索
基于不断探索创新,基础牢固,2010年,合肥成为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创新工作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多植盆景出风景,多出亮点变特色。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合肥在市级层面,着力打造“社区服务管理”和“和谐拆迁”两个特色。社区建设方面,我市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组织化为保障、服务化为目的,突出社区体制改革、矛盾化解、治安防范、物业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便民为民服务等难题破解。城市管理中,我市总结“大拆违”、“大建设”成功经验,完善阳光决策、阳光操作、阳光安置、阳光行政等工作制度。
同时,我市在县区和部门开展试点工作,鼓励积极探索,激励大胆创新。目前,试点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华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