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绵竹年画村,村民曹先琼正在办理计划生育相关事宜。“过去,大事小事都要往城里跑,现在有了这‘行政超市’,不出村,事情一样办得很巴适(好)。”谈到震后新村的变化,曹先琼笑了。
曹先琼口中的“行政超市”,是村里新修的公共服务站。汶川地震后,绵竹市创新社会管理,将民政、社保、计生等公共服务职能下沉,按照“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事”的标准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让老百姓不出村门就可以办理各项公共事务。
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让年画村遭受重创。震后,在苏州对口援建下,一座旅游新村拔地而起。五彩牌坊、图书小站、电教课堂……漫步于新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房鳞次栉比,一幅幅民俗浓郁的年画跃然墙上,一派和谐祥和的景象。
记者在年画村走访时发现,让老百姓顺心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震后社会管理的变迁,公共服务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在图书室里,记者见到了63岁的村民曾令福,他正认真地翻阅着农技书籍。
谈到村里公共服务的变化,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今年4月,曾令福正在田里干活,突然发现水渠没水了。他拿起电话打给村支书徐世鹏,徐世鹏立即带着村干部去排查。原来,村上修公路时,不小心将其中一段灌溉水渠弄塌了。村干部们一边疏通水渠,一边调来抽水机帮助他们临时供水。
“过去,我们感觉村干部是发号施令的;没想到,现在我们动动嘴,干部跑断腿。”曾令福说,“上个月,村民李祖会遭遇车祸,村干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去看望她,把她老人家感动得直掉泪……”
过去基层干部或多或少要承担一些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经济职能,现在转变职能,他们成了“服务专员”,反而更“轻松”一些。“因为服务好了,老百姓心顺了,很多工作反而更容易开展了。”徐世鹏说。
年画村还“还权于民”,成立了议事会,将重大事项交由百姓讨论决定。“震后,房子怎么修,那可是大家讨论后投票决定的。在过去,那不是村干部一拍脑袋就定了。变了,变了……”70岁老人杨纪才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服务意识,基层党员干部的创造力更强了。
绵竹年画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如何做大做强年画产业,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一直是基层干部探寻的问题。震后,在援建方的帮助下,一座充满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的艺术馆落成了,成为培育年画传人、发展年画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综合基地。
“老百姓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用艺术创出新生活。一幅绵竹年画,有时要卖到1万多元呢。”徐世鹏说,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比震前翻了一番。(记者叶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