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10月18日电(记者 徐小勇 何蒋勇)社会管理究其本质,做的就是一些“家务事”。宁波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经过多年努力,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探索出一个宁波特色的模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共同做好“家务事”。全城总动员,从“管理”到“服务”;由“稳控”到“疏导”;有所为、有所不为。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认为,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社会稳定才是真正的社会稳定。
重民生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年近50岁的张英(化名)家住宁波庄市街道曙光村,近来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心。她通过村里的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室找了一份在康复院的工作,虽然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也是一笔改善生活的重要收入。
这仅是宁波市正在建设中的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一个缩影。现在,该市绝大多数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已经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互联,全市每天滚动的数千条用工信息在社区、乡村的劳动保障服务室的职业介绍信息查询系统里也能清楚地看到,真正实现了就业信息的共享。
截至7月底,宁波已有62个街道、90个乡镇、497个社区建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室),建站(室)率达到100%,联网率达100%,还建立起了一支总计超过5000人的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服务队伍,预计年底将实现人力资源保障服务城乡全覆盖。
宁波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副书记蒋朝栋表示,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而其本质则是服务民生,为此宁波市通过积极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为民生服务的能力。
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方面,宁波44家市级部门制定了495项服务事项标准化样本;81890求助服务中心已有800多家企业加盟,提供服务182项,家政服务业六项标准有三项被建议作为宁波地方性标准规范,三项报送国家标准委。城市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2%,“十分钟服务圈”已经全面覆盖城市社区。
宁波11个县(市)、区已完成8718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子平台建设,并设置了网上接待大厅,帮助企业查询政策资讯、处理企业相关难题;今年,宁波市还将为80岁以上老人及60岁以上患病老人免费安排81890一键通电话,从而使居家养老得到有效保障。
从2010年起,宁波市11个县(市、区)陆续建立起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司法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突出为弱势群体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法律援助。目前,该中心在宁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汇民力 全城动员促和谐
“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蒋朝栋认为,社会管理需要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宁波目前有430个社区、2000多个村,截至今年6月底,登记在册的外来务工人员达448万人,大量的服务管理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远远不够,为此宁波进行了全新尝试。
在江北区,活跃着一批“片区经理人”,平均一人要管起300户居民的“冷暖”。现在,很多居民习惯了:有烦心事就找“经理”唠一唠,有困难找“经理”帮忙。
如今,职工碰到劳动争议,劳动仲裁院、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个组织,会在第一时候介入调解劳动争议,这种社会化调处也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
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靠近慈溪工业区,全村本地人口600多,外来人口倒有3000多。村民几乎家家有房屋出租,房东、房客常常闹得不可开交。2006年4月,第一家“和谐促进会”在这里应运而生,它提倡外地人和本地人共同参与管理,从而增强外地人的归属感,矛盾也随之消解。现在,全市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和社区,都建有这样的组织。
目前,宁波已拥有3000多家和谐促进会,全市72万名志愿者和近18万名和谐促进员成为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
当前,宁波正在积极构建以区域化党建为统领,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和谐共建理事会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作为试点的北仑区根据不同的地域、行业,构建了农村社区、工业社区、混合型社区和城市社区四大模式,建立联合党委,进行组团式服务,实现网格化管理。
“北仑成立农村社区后,原来一个村没办法做的事,现在联合起来得以实现,最大限度将公共资源覆盖下去,很多之前搬走的村民纷纷表示要回来。而且这种社区建设并没有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蒋朝栋信心满满地表示,如果这种三位一体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和四大模式能够实现全覆盖的话,所有宁波市民就都能享受到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党组织建设也能全面推开。
听民意 通过网络实现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宁波的网民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该市网民人数目前已达487万,常住人口中每10人就有6人是网民。有专家认为,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和放弃了服务群众的机会。
针对网络社会“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现状,近年来,宁波市不断创新网络社会管理,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应对”,变“以堵为主”为“疏导为主”,变“单兵作战”为“整体联动”。宁波市委宣传部会同该市各有关部门搭建全市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和网络实名两大工程,建设了专业管理、发布引导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还健全了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这种被称为“1234”的网络社会管理创新体系,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浙江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宁波还通过定期邀请、组织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相关部门被要求在在线交流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必须落实网民在互动交流中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和普遍性建议的回复,并加强跟踪问效,以增强人民群众网络参政议政的实效性。镇海区从2008年5月开始开设“民声快递”为民办事网络问政栏目以来,累计受理网民咨询、求助与投诉2000余件,平台帖子办复率一直在98%以上,得到网民市民的称赞。
目前,宁波市的网上发言人制度已经全面铺开,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网上发言人队伍体系。同时,还制定下发了宁波市《关于建立政府网上发言人制度的试行办法》,明确网上发言人对网络发布平台上网民提出的问题,在24小时内受理,7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针对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宁波市专门建立了一系列网上快速反应机制。在今年的“抢购食用盐”等事件中,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为消除谣言、稳定人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宁波市通过促进政府和网民之间的理性沟通与良性互动,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网络成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排解民忧、解答民惑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