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汇编> 文件汇编

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意见

2011-10-10 08:52:4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甘肃省争先创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意见

    各市(州)委,省委各部委办,省直各部门(单位),省属企事业单位、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民情流水线"工程是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探索形成的以服务群众为根本、以"12345工作法"为核心、以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为载体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工程实施以来,在发挥党员作用、服务居民群众、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可。2010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各城市社区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现就我省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重要意义

    "民情流水线"工程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探索,是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有益创新。在全省城市社区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对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是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举措。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促进和谐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党在城市社区的执政基础。

    (二)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是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办法。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心。"民情流水线"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模式,融管理和服务为一体,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联网联动。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有利于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推行区域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建设,整合辖区工作资源,整体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三)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民情流水线"工程规范为民服务程序,创新为民服务方式,健全为民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社区治安、邻里纠纷、医疗卫生、扶贫济困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有利于畅通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及时解决民生问题,在为社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目标要求

    在全省城市社区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为重点,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方式,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力争实现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五化"的具体目标。

    党建区域化:落实社区党建"三有一化"要求,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职能一体化:在社区将党建、民政、计生、综治、卫生、就业、医保等事务整合到社区服务站,提供一体化服务;在楼院将物业、城管、卫生、环保、司法、综治等职能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统筹和工作的整体联动。

    服务常态化:建立健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立足社区实际,设计便民惠民载体,为居民提供常态化服务。

    管理信息化:依托"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民情通"呼叫中心,推进社区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工作科学化水平。

    办事流程化:紧扣社区工作特点,按照流水作业方式,建立规范统一的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和办事流程,保证社区管理服务的便捷高效。

    三、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主要内容

    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要紧密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全面推行"12345工作法",整体提升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打造一个平台:在城市社区安装"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根据社区工作特点,设定工作指标,设计业务流程,制定工作标准,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进程。

    贯穿两条主线:实行社区、居民双向互动,社区对居民提供服务,居民对服务进行监督,实现社区服务与社会监督两条主线相互促动。大力推行社区政务和居务公开,建立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议事会议制度,广泛听取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建立社区"两代表一委员"民情接待站、安装社区服务质量评价器、建立社区服务网上考评系统、聘请服务质量监督员等形式,对社区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建立三个中心:建立"民情通"呼叫中心,提供信息咨询、家政服务、困难帮助和应急救助等服务;建立居民事务代办中心,为社区老弱病残及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代办服务;设立信访代理中心,为有信访诉求的群众提供导访、陪访、代访等服务,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区。

    规范四项流程:在城市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按照畅通民情、办理民事、公示反馈、跟踪监督的流水线工作方式,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是采取设立民情信箱、电话接谈、发放民情连心卡、入户走访、窗口接待等形式,畅通民情收集渠道。二是按照办理事项的性质,分即办件、承诺件、补办件、上报件、建议件等5种类型,确保民事得到及时办理。三是采取重要事项在社区服务站集中公开、单一事务专项反馈、复杂问题分步答复、特殊群体约定告知等方式,公示反馈民事办理结果。四是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方式,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

    健全五项机制:一是健全社区管理"三位一体"机制。建立社区服务站,办理居民具体事务。实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机制,让党组织更好地履行抓党建工作的职责,居委会更好地推进居民自治工作,实现管理服务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二是健全楼院管理"六位一体"机制。推行以楼院长为主体,社区民警、司法调解员、城市执法员、物业管理员、环保监察员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楼院管理机制,整合各方工作力量,提高楼院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健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建立助老服务机制,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配送餐、家政等服务;建立助幼服务机制,为放学后无人照管的小学生提供接送、辅导等服务;建立助残服务机制,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心理咨询等服务;建立济困服务机制,设立扶贫济困基金,定期对贫困党员群众开展爱心帮扶;建立就业服务机制,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多种渠道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四是健全区域化党建"共建共管"机制。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对辖区党员实行"双向共管",按照"自愿参与、发挥特长、服务居民"的要求,组织引导辖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五是健全社区干部管理机制。包括社区干部周检查、月评比、年考核的长效管理机制;社区领导向群众公开述职述廉民主评议机制;根据"三维数字社区"记录建立长效考评机制,全面激发社区干部队伍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切实加强对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县(市、区)党委要把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作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纳入基层党建整体格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工信、公安、人口、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责任、任务和进度,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工信部门要积极整合信息化建设资金项目,认真做好"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和推广等工作。民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社区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街道党工委和城区乡镇党委要指导社区优化流程、健全机制,按照"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做法,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三)推进任务落实。要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着力加强社区办公场所和社区服务站建设,到2013年全省城市社区基本实现"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全覆盖。要把"民情流水线"工程纳入组工干部和街道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业务培训。要立足实际创新,努力形成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为总载体,以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具体措施为丰富内容的社区工作生动局面。建立领导干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推动"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深化和推广。

    (四)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意义和具体内容,使"民情流水线"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及时总结和宣传一批深化和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甘肃省民政厅

 2011年10月10日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