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河北肃宁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肃宁样本”

2011-09-28 14:52: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沧州日报 

    9月24日,记者来到肃宁县窝北镇西柴村,开始了再访“四个覆盖”工作模式之行。村党支部书记徐盼道谈起“四个覆盖”,觉得真是好东西,“管用,管事儿,做到咱庄稼人心坎儿上了!”

    一年多来,西柴村一天一变样,过去许多村干部想干却干不成的事如今全成了现实:房子侵街占巷,拆了;道路坑洼不平,修了;进村的小偷小摸,看见“巡逻队”再不敢露影儿了;村里80多亩甜杏,党员带头把销路全包了……用徐盼道的话说,“四个覆盖”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不光解决了老百姓的稳定问题、发展问题,村里其他难开的“锁”,用这把“钥匙”一拧,哗啦,全开咧!

    “解开‘三农’问题这把锁,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这是‘四个覆盖’的一个核心要义。”

    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肃宁的农村工作,也曾面临诸多困惑。改革开放“开闸口”,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既成了经济上的“自由人”,也成了社会管理上的“自由人”,整个农村变得更加开放、多元、活跃,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原有管理模式并未与时俱进,改革大潮在瞬间突破闸门后,农村社会管理“修畦口”的工作在很多地方没能及时转型到位,对于“解放”后的农村管理出现一定程度的“鞭长莫及”和体制缺位。肃宁县前堤村党支部书记韩英建对此感触颇深:过去在生产队的时候,有什么事吹哨敲钟,村民准到齐了,不来扣你工分儿。包产到户后,乡亲们日子好过了,可人心散了!村里开个会,书记喊破嗓子,人还是经常到不齐。眼见着日子富了,精神穷了,房盖高了,心拉远了,党员多了,活动少了,咱农民解放了,也解散了。老百姓就像一把干棒子面儿,捏不成团儿了。

    伴随农村社会“一盘散沙”局面的形成,党组织作用弱化、村民自治虚化、农民致富难、农村维稳难等一系列影响农村发展与稳定的突出问题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

    “问题错综复杂,决定了要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就需要一个整体的制度设计,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四个覆盖”模式缔造者、肃宁县委书记安伟华说,循着这一思路,肃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代会为平台,以农村经合组织及维稳组织为骨架,以服务群众和协调、整合农村各方利益为职能的“四个覆盖”管理服务网络逐步成形。

    “这个服务网络,着重解决的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其核心是通过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农民真正的当家做主。”安伟华说,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最终要靠农民自身的成长来解决,靠有计划地组织起来,共同解决自身的所需、所盼。农民盼什么?第一当然是盼富。

    “部分农民感觉致富无门、无力,我们怎么办?就是在经济上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形成规模化,从而成为抗击市场风险的强大力量。”

    尚村镇内村村民刘士雪过去养貂一直不挣钱。加入村里的珍稀皮毛动物养殖合作社后改养银狐,当年银狐价格翻番,纯赚30多万元。今年,银狐价格再次翻倍,每条卖到了1500元左右,预计全年获利稳超50万元。

    “珍稀皮毛这一行,搞购销的人很容易转行,但养殖却轻易下不了调品种的决心,要不是合作社鼓劲儿,我也走不到这一步。”刘士雪发自内心地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 “在解决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打破大部分人富不起来的僵持局面?我们认为,根本就是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这‘桥’和‘船’就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县委负责同志坦言,“就现阶段的农村而言,经合组织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致富平台和载体之一,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经大力扶持培育,肃宁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兴起。目前已达303个,涉及206个村,入社会员9200余人,带动农户5万家。

    成立合作社,“小船”傍“大船”,进入“组织”的农民共享市场收益和抗击风险的力量。万里镇龙堂村是瓜菜生产专业村,过去分户经营,互相打压,谁也卖不上好价钱。村民岳满意看出门道,组织成立了春蕾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专家统一育苗、栽培、管理,并示范推广了“富硒”生物技术,一举打开了市场,来自天津、山东、东北等地的客商排队抢购“龙堂”甜瓜,入社农户迅速鼓起了腰包。

    合作社规范管理、市场运作,使农超对接真正成为现实。这个县佳旺果品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家乐福超市签订了每年200万公斤果品直销协议,为果农年增收120余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张未说,过去讲农超对接,仅靠一家一户是对接不起来的,通过合作社打响品牌、拓展市场,才更有可能让优质梨果进入超市。今年,合作社又与家乐福超市签订了400万公斤皇冠梨购销合同,与北京物美超市达成了100万公斤梨果供应意向。

    通过合作社,很多致富无门的“困难户”走上发家之路。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肃宁加入经合组织的农民户均增收3000多元。此外,在经合组织带动下,全县新增特种养殖专业村32个、养殖专业户4800家,新增种设施蔬菜1万亩、果品5000亩;7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为12个产品注册品牌。

    “实践证明:只有合作化,才有产业化。”通过经合组织这个“桥”和“船”,肃宁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大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8.3%,居全市首位。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