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民力:重在基层,服务为先
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宁波市始终坚持动员公众参与,壮大基层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群众基础。
在江北区,活跃着一批“片区经理人”,平均一人要管起300户居民的“冷暖”。现在,很多居民习惯了:有烦心事就找“经理”唠一唠,有困难找“经理”帮忙。
基层稳则全局安,宁波市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进一步延伸社会服务管理的网络和机制,积极发挥功能作用。今年年初以来已开展公益帮扶活动6900多次,收集不稳定因素相关信息2500多条,排查矛盾纠纷17173件,调处成功16805件,协助解决问题6680个。全市72万名志愿者和近18万名和谐促进员成为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
同时,宁波市积极推行平安校园、平安宗教场所、平安医院、平安村(社区)等基层创建的延伸,实现了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社会全覆盖,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保障。
回应民意:网上民意,网下动力
目前,宁波市约有487万网民,常住人口每10人中有6人是网民。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舆论的集散地,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和放弃了服务群众的机会。
针对网络社会“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现状,镇海区走在了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从开办网上“民声快递”栏目,到在省内首推网络发言人制度,再到开通网络问政平台,是镇海区网络问政的三次突破。镇海网络问政平台规定:3小时内受理网民帖子、3个工作日内在线答复办理情况,平台假日、晚上照样有人值班有人回应,保持全天候在线运行。网民可以无障碍地反映各种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第一时间获得权威部门的解答。
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应对”,变“以堵为主”为“疏导为主”,变“单兵作战”为“整体联动”,自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统一部署以来,市委宣传部会同宁波市各有关部门不断创新理念,搭建全市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和网络实名两大工程,建设了专业管理、发布引导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还健全了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
这种被称为“1234”的网络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促进了宁波市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王晓峰、黄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