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合肥

合肥市重点青少年社会管理频出新招

2011-08-22 14:14:1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合肥在线 

    “如果你考虑好了,我们随时欢迎你的到来。”8月18日,合肥某餐饮酒店的负责人对王女士说,“工作时间、岗位和待遇都会优先照顾。”

    王女士是服刑人员蒋某的妻子,家中还有一儿一女,在合肥市三里庵街道及有关部门的关心下,不仅孩子们的上学、入户问题解决了,王女士的工作也找得十分顺利。

    自合肥市对重点青少年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以来,诸如大学生家教、社会调查员等志愿者便走进了这一特殊群体,此外还针对“失足少年”设置了“妈妈法庭”,在全国首创。

    设置专人帮扶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

    在餐饮酒店向王女士抛来橄榄枝前,她因为需要照顾家庭等原因工作处于“空档期”。她的丈夫蒋某于2007年归案,现在蚌埠某监狱服刑。

    “特别感谢街道和各位领导,我家情况这么不好。”由于王女士的户口原不在合肥,两个孩子的上学成了大麻烦。“后来把我的户口从湖北农村迁到三里庵派出所;孩子也就近上学了,都没有掏一分钱。”

    “经过摸底,他们家庭的情况都有备案,一人一档。”三里庵街道团工委书记吴岭说,“在记录下父母服刑情况、孩子本人情况、家庭状况后,街道会组织专人结对帮扶,街道工作人员先认领,然后动员辖区单位。”

    下一步,街道还计划借助安大、安医大、安农大、安中医等辖区内的高校资源,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交朋友、提供义务家教。此外,心理工作室、家政服务中心、快乐儿童俱乐部也将“动起来”,给孩子们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心理辅导。

    “从去年12月25日启动以来,我们已经排摸到近800位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情况。”团市委权益部部长吴钊说,这其中最终实现爱心助学的孩子最多。“但有些家庭还有些担心或不愿意说出困难,我们也呼吁,家庭有困难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亲属可以主动与乡镇、街道团委联系,在未成年子女权益维护、生活帮扶、受教育权保障、就业创业服务、思想、心理和行为引导方面,我们都将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挽救失足少年,社会调查员、妈妈法官齐上阵

    除去父母是服刑在教人员的外,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合肥市也进行了尝鲜。

    “你们看,这个法庭的被告人席位比一般的多,而且还在前面摆放了桌子。”包河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王金丽带我们走进了全市唯一的“少年法庭”。白色的桌椅、蓝色的墙体、青藤点缀其间,这里看起来更像一所欧式建筑的特殊学校。“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摆放桌椅可以缓解紧张和压力;本来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审判桌也改成了两边向中间靠拢的造型,有亲近感。”

    在庭审现场,还有一个社会调查员的座位。“这是一大创举,特别针对未成年人。”律师身份的姚炜耀,志愿担任社会调查员5年,调查了20多起案件,“我们会去调查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让法官对孩子们有全面的了解,定罪量刑可以有参考作用。同时调查结果还可以用作社会学的研究。”

    此外,合肥市中院还从今年在全国首创了“妈妈法庭”,两名女性法官、一名女性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孩子们会有亲近感,更容易表达出真实想法。”(江淮晨报 记者 张沛)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