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路上 人民利益至上——太原市交警支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述
从警38年,张静辉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尾声”遭遇了一场变革,主导者是他的“东家”——太原市交警支队。“主动投入、再立新功”,他用自己的激情和对工作的热情对此次变革投了赞成票。
打造思想阳光、执法阳光、形象阳光的交警队伍,解决群众出行难,改善警民关系,是这次变革的核心,这也为太原交警警务机制改革画上了一个浓重的逗号。
2006年,从太原交警支队新一届领导班子履新之日起,“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八个字就成了他们头上的“紧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亦成为每一名民警的行为准则。
从积极转变执法服务方式,大胆创新警务工作机制,到先后推出“护学岗”“小黄帽”“社区工作室”“事故联动处理机制”等一系列执法为民的创新举措,交警支队全体民警进一步将利民、惠民的交通管理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让亲民、爱民、为民、便民的太原交警形象深入民心。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2006年12月,太原市交警支队新一届党委班子从内部机制上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他们在全体交警中开展“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大讨论,要求每个交警都要坚持“视民如父母、警以民为天”的执法理念。
打铁还得自身硬,交警支队向全社会公布了监督电话,对群众举报交警情形属实的奖励5000元。支队还从加强民警的业务学习入手,要求民警通过学习考取“三证”,未取得“三证”的,民警不提拔,干部不续聘。
目前,太原市交警支队建立了“群众接待日”“值日警官”“首问接待”等制度,一些业务大厅在公休日、节假日照常办公,确保来办事的群众办得明白、办得方便。
正因为有了队伍建设上多种措施的保证,支队在所有服务窗口全面推行的警务公开和一站式便民服务,有了更有效的保证。”
一间街头教育室、一辆宣传车、一个主题公园、一个社区工作室、一堂安全教育课、一护学岗,这是太原市交警支队创建的“六个一”亲民工程。
这些新举措、新设施成了推动各项“亲民便民机制”的不断落实的有效载体,这亦成为太原交警创品牌、塑形象新的起点。
打造思想阳光、执法阳光、形象阳光的交警队伍,解决秩序乱、停车难、行不畅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问题,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致力改善警民关系,是亲民、便民的核心内容。
从2007年太原市大修路中,市民自发地给执勤交警送水、送伞、送药,到近期中高考期间读者来信来电恳请本报报道他们为考生设立“应急救助站”,确保考生无一因交通堵塞发生迟到、误考的事迹,太原市交警支队的做法符合省委转变作风的要求,业已显现出积极的社会效果。
6年间,每一次保畅通的现场,都淌下了民警的汗水;每一件追逃案件的途中,都留下了辛苦的足迹;每一个送温暖的场景,都诉说着警民的鱼水情深……
这每一个感人的瞬间,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民的期许和重托。
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
“考生应急救助站”是高考期间省城街头一景。“准考证就是通行证”,自2007年至今,为了保证所有中、高考学生能按时参“考”,“122”报警电话作为高考求助电话;每个交警都是一个应急服务站。4年中没有一名考生因交通堵塞发生迟到、误考现象。
几年来,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印证着他们由单纯执法者向“服务员、管理员、宣传员”的转变,群众也悄悄地走进了干警们的心里……
近年来,太原市交警支队通过加强培训、轮训,不断提高一线民警简易事故的处理能力,并制作发放《简易事故处理实用手册》,确保路面民警人手一册。
为解决民警不愿处理、怕处理、不会处理的局面,提高一线民警的事故处理业务技能,交警支队制定了各勤务大队每半月派两名民警,在事故处理大队进行半个月轮训的制度,利用专业事故民警传、帮、带的方法,使一线执勤交警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事故处理业务技能,熟练、快速地处理道路交通事故。
目前,太原市交警支队路面勤务民警持证率达到100%。2006年,简易事故处理率不足10%,2010年全市路面简易事故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其中城区达到了100%。今年,太原市交警支队事故大队被公安部交管局评为“全国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大队”。
此外,随着太原市道路交通事故联动服务中心的启动,他们推出“事故联动机制”:对于一般以上交通事故,与保险公司、事故清障、医疗急救、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相关单位联动办案。现在,分散在6个城区大队的事故处理民警、交警、保险、120急救、清障部门全部进驻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群众在一个地方就可快速完成事故处理。
“事故联动处理机制”通过成立事故处理大队,对全市交通事故处理警力实行统一调度;通过办案中队“日承包制”明确了六城区内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方式;通过勤务时间内简易事故由一线民警直接处理,使简易事故快处率由2009年的50%提高到目前的82%(市中心区域达95%)。
在此基础上,太原交警全面推行“四定两包”勤务模式,通过“定人员、定岗位、定标准、定考核,包安全、包秩序”,使路面重点违法行为纠处率由2008年的31.41%提高到现在的56.17%。
经过多年探索,太原交警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的“蹒跚”,到如今各项创新管理机制的稳步推进、效果凸显,在受到群众欢迎的同时,亦得到了公安部的充分肯定。2009年6月18日,公安部交管局局长杨钧到太原视察时,对“四定两包”勤务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数九寒天里、烈日炎炎中,每到孩子们上下学的高峰时刻,总有那么一位哨不离口、手势不停的民警在疏导交通。
这些遍布省城各中小学校的“护学岗”民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赢得了市民的好评。雨天有市民给民警打伞,夏天有市民给民警送水……
这只是太原市交警支队转变执法理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走上“群众路线”的一个缩影。
怎样才能让百姓少跑冤枉路,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相关业务?针对车管服务效率低致使“车托”横行这一弊政,太原交警实行了“一窗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实现了机动车上牌最快一个小时可以办结,同时在全市新增了万国、晋源、清徐等13家车管分所,以方便群众办事。新增的车管所,均可受理国产9座以下小型客车、补证换证、微型、小型货车登记等业务。
同时,“网上车管所”的建立,也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挑选号牌、考试预约、补牌补证、驾驶证转入等业务。办理中,如有疑问,可通过“所长信箱”和“你问我答”两个网络平台向工作人员提问。
民生所系,安全所系。如今,随着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出场、一项项关乎民之安全事例的具体举措落到实处,太原市交警支队以阳光为“佐料”,集体“烹饪”出了一份更加实用的惠民“大餐”,打出了一套虎虎生威的“组合拳”,探索创造了不少做好群众安全出行的新思路、新办法,巩固了一些长期坚守的“阵地”。
这一项项亲民、爱民、便民措施的落实,太原交警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这是一份鼓励、一份肯定,更是一份满含深情的期待。(山西经济日报 实习记者 翟步庭 通讯员 杨杰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