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
——贵阳市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观察
贵阳市是我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今年以来,贵阳市以构建“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力量帮扶社会特殊群体”、“复合型社区防控体系保百姓平安”新格局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力开创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信访工作由“中转站”向“终点站”转变
贵阳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首先是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出发,从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入手,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服务管理平台、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取得突破。
他们创新群众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贵阳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推进全市群众工作,主要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检查、风险评估、群团组织干部协管等10项职能。各区(市、县)也相应成立群众工作委员会。
同时,他们创新构建群众服务工作平台,整合管理资源,组建贵阳市群众工作中心,在市委群工委的领导下与市信访局合署办公,市纪委(监察)、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28家职能部门派员入住市群工中心,设立14个接待服务窗口,实现信访工作由“中转站”向“终点站”转变,着力打造“责任明晰、调处有力、决策快捷、权威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各区(市、县)于6月底前也相应成立了群众工作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
今年内,贵阳市所有乡(镇、街道)群众工作中心(综治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将全面完成,所有村(社区)将建立群众工作站(综治服务站),村民组(居民小区)将设立群众说事室(调解室)。
他们在市群工中心内设群众服务室、网络群众工作室、社情民意室、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等7个工作机构。群众服务室主要突出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服务,设立了市级党政领导接谈室、联合调解室、心理疏导室、法律服务室、群众工作志愿者服务室、便民巡回法庭等6个服务平台。网络群众工作室着重突出信息化手段,网上信箱、专线电话、视频接访等科技手段,让群众反映问题和处理更加方便快捷。
“中心”运行以来,共接待群众上访1121起5641人次,共有8起信访事项涉及的群众向中心送来锦旗表达感谢。群工中心作为信访事项“终点站”的目标开始凸显。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
贵阳市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以民营企业、民主党派、宗教团体、社会组织等为主体,充分发挥各界人士的特殊优势,成立了“和谐贵阳促进会”,把受制度规定、政策界限、救助资金等制约,难以解决的信访疑难案件和突出社会矛盾作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化解工作。通过对上访群众登门走访、谈心交流等方式,转达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使上访群众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诉求,为社会矛盾的根本解决奠定扎实基础。针对诉求合理而又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促进矛盾化解。广大社会人士把全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方面涉及的社会矛盾,纳入化解工作范围,先后对5起市政重点工程拆迁矛盾纠纷进行化解。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中,不管群众反映的诉求如何,只要群众生活困难,有关社会人士都慷慨解囊,热心帮助,通过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来化解社会矛盾。
目前,“和谐贵阳促进会”和各区(市、县)相应组织共筹集资金6764万元,投入帮扶资金1985万元,成功化解疑难信访和突出矛盾187个,惠及群众15000多人。
打造社会力量帮扶社会特殊群体的“阳光品牌”
今年以来,贵阳市把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就业帮扶上,倾心打造社会力量帮扶社会特殊群体的“阳光品牌”。先后建成了云岩区、清镇市戒毒(康复)人员阳光就业基地,与贵州中泉电气集团公司合作建立“贵阳市刑释解教人员阳光就业基地”。目前,三个阳光就业基地已先后安置戒毒(康复)和刑释解教人员300余人。
动员社会力量,搭建特殊群体就业平台。贵阳市动员、选择社会责任心强、有一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建立面向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及其家属的就业基地,该基地集生产劳动、戒毒康复、帮教管理、恢复生活信心、帮助回归社会等功能为一体,为特殊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对这些企业制订了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政法、综治、禁毒等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参与企业行政和安全管理。公安、司法、卫生、民政等部门定期对戒毒(康复)人员开展尿样检测,对基地就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法制学习。建立企业管理流程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教育制度。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街道办事处和家属定期到基地慰问就业人员。还设置了“学习园地”、“职工之家”、“先进排行榜”等宣传栏,定期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建立阳光就业基地,吸毒(康复)和刑释解教人员由社会转入工厂,他们在这里增长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消除了歧视、受到了尊重、重塑了人格、体现了价值、增强了信心。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管控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危害。前不久,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等领导到云岩区阳光就业生产基地视察,孟建柱对阳光就业基地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复合型社区防控体系保百姓平安
贵阳市从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入手,通过推广“技防入户”工程,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升社会治安防范能力。
贵阳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把技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技防入户”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被列入2011年贵阳市实施“居有所安”行动计划。全市选择10个街道(乡镇)治安状况较差,盗窃案件频发的规模小区作为试点区域,将完成任务情况作为年终目标考核内容,与年终考评挂钩。市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100万元,对安装“平安E家”报警电话的家庭予以补贴。同时,对全市街道(乡镇)治安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凡是因“技防入户”工程开展不到位、辖区入室盗窃案件高发、连续两次受到通报的街道(乡镇)将被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连续3次受到通报的将被黄牌警告,连续4次受到通报的将被“一票否决”。实施“技防工程”以来,贵阳市共推广安装“平安E家”报警电话60000余台,覆盖到55000余户家庭13万余人,全市超过60%的老旧居民楼安装了单元防盗门。
“技防入户”工程成效初显,通过报警电话有效预防入室盗窃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入室盗窃案件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同时,贵阳市以“技防入户”工程为抓手,新增治安卡点,加大巡逻力度,最大限度把警力推向街面,最大限度动员群众参与,形成信息主导、科技支撑的立体治安防控体系,最大程度减少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记者 罗华山 实习生 陈瑞德 苏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