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
贵阳市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以民营企业、民主党派、宗教团体、社会组织等为主体,充分发挥各界人士的特殊优势,成立了“和谐贵阳促进会”,把受制度规定、政策界限、救助资金等制约,难以解决的信访疑难案件和突出社会矛盾作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化解工作。通过对上访群众登门走访、谈心交流等方式,转达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使上访群众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诉求,为社会矛盾的根本解决奠定扎实基础。针对诉求合理而又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促进矛盾化解。广大社会人士把全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方面涉及的社会矛盾,纳入化解工作范围,先后对5起市政重点工程拆迁矛盾纠纷进行化解。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中,不管群众反映的诉求如何,只要群众生活困难,有关社会人士都慷慨解囊,热心帮助,通过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来化解社会矛盾。
目前,“和谐贵阳促进会”和各区(市、县)相应组织共筹集资金6764万元,投入帮扶资金1985万元,成功化解疑难信访和突出矛盾187个,惠及群众15000多人。
打造社会力量帮扶社会特殊群体的“阳光品牌”
今年以来,贵阳市把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就业帮扶上,倾心打造社会力量帮扶社会特殊群体的“阳光品牌”。先后建成了云岩区、清镇市戒毒(康复)人员阳光就业基地,与贵州中泉电气集团公司合作建立“贵阳市刑释解教人员阳光就业基地”。目前,三个阳光就业基地已先后安置戒毒(康复)和刑释解教人员300余人。
动员社会力量,搭建特殊群体就业平台。贵阳市动员、选择社会责任心强、有一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建立面向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及其家属的就业基地,该基地集生产劳动、戒毒康复、帮教管理、恢复生活信心、帮助回归社会等功能为一体,为特殊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对这些企业制订了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政法、综治、禁毒等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参与企业行政和安全管理。公安、司法、卫生、民政等部门定期对戒毒(康复)人员开展尿样检测,对基地就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法制学习。建立企业管理流程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教育制度。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街道办事处和家属定期到基地慰问就业人员。还设置了“学习园地”、“职工之家”、“先进排行榜”等宣传栏,定期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建立阳光就业基地,吸毒(康复)和刑释解教人员由社会转入工厂,他们在这里增长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消除了歧视、受到了尊重、重塑了人格、体现了价值、增强了信心。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管控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危害。前不久,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等领导到云岩区阳光就业生产基地视察,孟建柱对阳光就业基地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