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丰城市从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入手,着力构建以“民生民享为本、群众利益至上、措施贴近实际、社会投入最大”为主要特点的社会管理民生化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为加速崛起、进位赶超注入了强劲动力。
开展三项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强化干部实践磨励,让党员干部主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增进服务群众感情、提高为民本领。一是开展“流动大接访”活动。市四套班子党员领导每半月带领政法、信访、民政等部门干部深入乡镇街道巡回开展一次接访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今年以来,已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土地征用、山林权属纠纷等方面的问题241个,群众满意率达98.3%。二是开展“网络问政”活动。在全省县市率先建立“网络问政网站”,全市38个市直部门和32个乡镇(街道)均由各单位班子成员担任网络发言人,主动公开本单位党务、政务信息,积极听取网友意见建议,打造“24小时在线政府”。目前,已解决群众合理诉求216件,化解网络涉稳问题196个。三是开展“五同五学”活动。市委每年两次选派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学会尊重群众、学会亲近群众、学会融入群众、学会宣传群众、学会服务群众。2002年来,党员干部参与1.5万余人次,走访群众3万多户,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1万余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28件(次)。
实行三项管理,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提出“基层是党建工作主战场,在农村基层、关键岗位锻炼干部”的理念,在全市521个村(社区)党组织全面推行网格责任化、结对帮教式的服务管理制,加强重点领域管理。一是实行村(社区)管理网格化党组织书记负责制。将社区细划为2000—3000人的数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干部负责排查不稳定因素,社区党组织书记负总责,并每月带头深入居民群众排查矛盾不少于5次;在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党员干部责任小区,全面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小事处置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村(社区)、乡镇(街道)”。二是实行大村庄治安联带领导责任制。对全市124个千人以上的大村庄分别落实一名挂点市党员领导、一名市直综治成员挂点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一名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及该村党组织书记为治安监管责任人,大力开展大村庄整治活动。三年来,共排除农村矛盾问题826个,消除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126个。三是实行党员“一帮一”结对帮教服务制。各基层党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与辖区内1-2名帮教对象结为对子,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进行关心和帮助。杜市镇门前村精神病患者徐海辉,在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鄢义新的精心治疗和思想疏导下,不但恢复健康,还刻苦钻研木工技术,外出打工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目前,全市1232名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接回率、帮教率100%,就业率98%,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全市未发生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件,社区矫正人员无重新犯罪。
落实三项制度,激发基层党组织推进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活力。各基层党组织坚持实行发展决策问智于民,民生民享问需于民,发展成果问效于民,让党员群众在共享“维稳红利”中自觉担负起维护稳定的责任。一是落实党员群众代表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各基层党组织在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事项的启动前,采取召开党员群众代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三年来,对所有招商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123件重大事项进行了风险评估,其中有12件因条件不成熟暂缓实施或不实施,有效保障了群众利益,从源头上预防了重大矛盾纠纷。二是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制。积极搭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平台,全市1517个基层党组织和4万党员围绕“群众的难我来帮,群众的忧我来排,群众的结我来解”公开承诺办实事。全市共投入50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完成重大民生工程108项,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率先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新机制。三是落实党组织书记和谐稳定发展考评制。市委出台《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试行办法》、《村干部和谐稳定工作考评方案》,将维护和谐稳定列为基层班子和干部绩效考评内容,对年度评为不称职的党组织书记给予通报批评,直至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目前,已对2个乡镇、3个单位“一票否决”、黄牌警告或限期整改,对2名单位党组织书记实施责任追究,对53名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组织书记予以提拔使用。(甘国星、黄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