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晚上偷了东西,要是像电视上演的,一看录像就知道是谁就好了!”去年,在辖区调查一起自行车被盗案件时,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向阳警务室民警慕守文听到现场的居民窃窃私语。
这句话让慕守文想了好长时间。
他所在的向阳警务室管辖的是全市治安状况最为复杂的城中村区域,每年发案数曾占全区的60%以上。
“对社会治安的管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创新的办法和路子就是向群众求计问策,做好群众的代言人。”慕守文与村干部沟通想法时说,“在向阳村里的各个路口安装上摄像头,用高科技手段加强治安防控。让群众在电视里见到的防范手段成为现实。”
这些变成现实后,村干部和群众都乐了!当月,治安案件与上月相比下降了60%。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这个警务室采访时获悉,向阳村已实现连续6个月零发案。
向阳村治安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引起了三门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郭绍伟的关注。在他的提议下,市委书记杨树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将技防建设列入全市“十件实事”,全面强化技防网络建设。
如今,三门峡市建成了市级报警监控系统及市反恐处突调度通信指挥中心、县级报警与监控系统,100%的乡镇安装了报警监控系统,98.7%的行政村和农户安装了以平安互助网为主的多层次、实用型技防设施,覆盖全市城乡的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技防网络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的主动预警、快速反应、全面控制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任何决策只要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有话语权,就会有生命力。”谈起这些变化,杨树平感慨地说。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其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的变化,只是三门峡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提起上访告状,干部们就左堵右劝,不让群众去。现在,干部们解决不了的,就把俺们的要求记下来,帮着俺们去‘告状’。”在三门峡市下辖的义马市,不少群众向记者讲述着干部帮着群众去“告状”的故事。
“这就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变群众上访为代理员代为反映。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市推开。”郭绍伟说,全市已建立起县、乡、村三级信访代理工作网络和县、乡、村、组四级信访代理员队伍,对于超出职责权限、应由上级部门解决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由信访代理员代替群众到有关部门反映协调解决,降低群众信访成本,把问题解决在正常的信访渠道内。今年以来,通过实行信访代理,全市共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70起。
对信访人不愿让干部代为反映的疑难信访案件,三门峡市则采取公开评议的形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当事部门代表、案件承办单位、信访当事人及所在地群众代表参加,通过陈述、质询、辩论、评议、合议、和解和投票等程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依法合理地化解信访事项。
对此,义马市检察院检察长水宝泉感触颇深。
面对涉法涉诉信访带来的困扰,义马市检察院对于受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出“轻微、一般、较重、重大、敏感”的五级风险划分标准,加强对“不批捕、不起诉、不立案、不赔偿、不抗诉、撤案”6种情况的风险评估预警。如今,强化风险评估贯穿于义马市检察院执法办案的始终,采取“步步评估,环环调解”的模式,依法妥善处理了一批疑难案件。把办结的对社会治安有广泛影响的典型案例,通过手机短信在全市发布。目前,义马市检察院已向社会发布案例短信3万人次、廉政短信两万人次,群众对检察工作越来越理解和支持。
“提起群众信访,有人就头痛。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就不难。”杨树平说。
一个“中心”管到底
在基层,部门分工明确,管治安的不管土地的事,管土地的不管社会保障的事。而群众去办事,则需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
如今,这种现象在三门峡市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不见了,办事群众只要来到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就能办完所有的事。
“群众希望少跑路多办事,政府职能部门就要在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这种需求。”三门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市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副主任张龙治解释说,乡镇、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以基层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内设诉求服务、治安防控、行政服务3个分中心。诉求服务分中心对维稳、信访、综治、司法、派出所等力量进行整合,负责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治安防控分中心负责打击犯罪、治安巡逻、视频监控、人口管理等社会秩序管理工作;行政服务分中心负责便民为民服务工作。
在新型农村社区,则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成立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在一般的行政村,建立社会管理服务站。
如今,三门峡市已经形成市、县有社会管理办公室,乡镇(街道)、社区有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行政村有社会服务管理站的四级社会管理服务新体制。杨树平说:“建设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不仅整合了基层资源,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