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宁波7月20日电 今天下午,宁波市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重点介绍了慈溪市和江北区这两个试点地区在探索非公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的经验。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0%,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已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这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中小企业,在劳动关系、环境关系、社会关系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慈溪市、江北区为先行试点地区。一年来,这两个试点地区多措并举,取得了较好成效。作为创建和谐企业的“宁波样本”,慈溪和江北总结出了五大经验。
经验一:探索行业(区域)工资集体协商,保障职工队伍稳定
工资问题一直是职工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劳动争议多发的难点。块状经济发达、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宁波通过“上代下”,开展行业(区域)性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找到了破解中小企业协商难的“钥匙”。
自去年11月以来,先后在慈溪观海卫镇打火机行业、江北洪塘街道刀片行业等区域,建立行业(区域)性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防止了行业内企业恶性竞争和职工无序流动的现象。观海卫镇火机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对3种机型的8道工序进行广泛协商,各道工序工价增加12%,福利增加16%,职工月平均收入达到2300元左右。
截止目前,全市已签订工资集体协议14827份,覆盖企业41272家,涉及职工158.8万人,其中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672个,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69个。
经验二:构建沟通协调和技能人才培育机制,破解企业留人难题
除了工资待遇,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看重“职业发展空间”。如何让他们安心工作,在企业实现自我价值?慈溪率先给出了答案。
百年电器公司通过长期实践建立内部职称评聘制度,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为辅的评聘标准科学全面,共评出各级技能技术人才243名,占员工总数的76%,职工薪酬水平平均提高了8%以上。这个具有原创性的“企业版”职称评聘制度,实现了企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由唯学历、唯国家职称向重实际能力、重工作实绩的转变,激发了职工强本领、比贡献的积极性和内驱力。类似这样的做法在慈溪还很多,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企业的人口流动。
经验三:筹建宁波市和谐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中心
2010年5月,江北区总工会会同工商联、工商分局等15个成员单位,联合成立江北区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中心,创建江北区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把职工收入、跳槽人数、职工的幸福感强不强等列入评估范畴,在全市率先开评企业“责任心”,这一举措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经验四: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动权在于源头预防
伴随着近年来新经济组织劳资矛盾多发,劳动仲裁案件和上访案件骤增,慈溪摸索出了一条快速、灵活的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新路子。
在慈溪,率先建立了“双网四色”监管体系和“四级接访”工作机制,将全市划分为东、中、西3个监管片区,下设20个镇级网格和85个村级网格,实施全方位动态监管。同时,专门把每月20日定为劳动关系四级联动接访日,市镇党政领导和村企负责人分头到市劳动保障局、联系镇(街道)、村(社区)和规模企业接待职工群众来访,第一时间倾听民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来自市信访局的统计显示,因劳资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呈明显下降。
经验五:以人为本,真情关爱员工,成为新时期宁波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江北甬江街道地处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6万多,其中80%是外来务工人员。2010年,甬江街道在全市率先创新“人性化管理、家园式服务”新模式,打造集饮食、住宿、帮困、娱乐、健身等“五位一体”职工综合保障平台,解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2万名职工愉快地工作,729家企业没有出现过用工荒现象。
据悉,宁波市将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服务管理工作,明年底,全市已建立工会的企业(超过17000家)将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所有企业将普遍建立党工团组织,普遍建立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新经济组织参与和谐企业创建面达八成。(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