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河北肃宁

河北肃宁县农村社会管理“四个全覆盖”工作巡礼

2011-07-06 14:36: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北新闻网 

    加强对农村的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村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2010年,肃宁县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个全覆盖”工作思路,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肃宁县隶属沧州市,总面积525平方公里,辖6镇3乡、253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京九、朔黄两条铁路和大广、沧保两条高速分别在肃宁交叉,形成“双黄金十字”。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使肃宁成为环渤海经济隆起带上一个新的重要交通枢纽。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占尽天时地利的肃宁县在经济上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县已初步形成裘皮制衣、针纺服装、五金电料、食品加工四大特色主导产业。200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正式授予肃宁“中国裘皮之都”称号。2009年,肃宁县被中央综治委评为“2005-2008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肃宁县33万人口中有29万在农村,农村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全县发展大局。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肃宁县委、县政府牢牢抓在手上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工作中,他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有的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组织体系被打破,农民也由公社社员的集体成分分化成个体成分。但由于农村社会管理组织建设没有及时转型,不能对农民形成有效管理,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群众邻里守望、团结互助的观念越来越淡化,利益纠纷不断,各类社会矛盾明显增加;村民自治还存在“半截子民主”现象,村民对村里重大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还没有一个平台来实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还缺乏一个有效载体,急需解决好一个“船和桥”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也有所弱化,甚至有的领域出现了党组织建设的空白点。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作为县级党委和政府怎样才能带领农民顺利到达新农村的“幸福彼岸”?对此,肃宁县委、县政府做了冷静地思考。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彻底解决当前农村稳定和发展两大问题,就必须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切实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农村稳定与发展的主体力量。正是基于此,他们针对肃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了“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即基层党的组织全覆盖、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和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和统领,以村代会为平台,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维稳组织为骨架,以服务群众和协调、整合农村各方利益为职能,努力打造一张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农村社会管理网络,从而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发动起来,化解各类矛盾,提供致富载体,解决发展难题。

    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肃宁县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打破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在条件成熟的村建立党总支,再按行业、产业和党员分布情况设立党支部。把党的组织建到各种经济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和基层民主组织中去,建到园区、社区中去,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具体工作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这样,党的领导又有了新领域,党的组织活动又有了新阵地,党员发挥作用也有了新平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跟到哪里,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带领群众一起抓稳定、闯市场、搞生产。不仅解决了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由谁来组织农民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初步实现了由直接决策到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到引导服务,由直接领办到搭建发展平台的转变,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可控性。同时,通过党的组织全覆盖,把一批有本事、有威信、懂经营、会管理、群众认可的“能人”,紧紧吸引到党组织周围,使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2010年以来,肃宁县在农村新建各类党总支10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1641个。这就使群众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重要环节,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党的关怀,为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

    即在村级组织中建立村代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民主组织。将村代会建成常设性议事、决策机构,每5-15户推选1名村民代表,组成村代会,作为村民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整合现有各监督组织,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能整合为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村级事务的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村级组织新架构。凡是涉及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都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由村代会和村监会全程监督。既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突显出来,也把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决策重大问题的权利通过村代会的形式发挥出来。还进一步明确了村级各组织的职责,理顺了工作关系,改变了过去由村干部包揽村政村务的做法,真正实现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这一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过去“村两委”班子“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政权化、法制化;另一方面,在这样一种模式下,人是大家选的,事是大家定的,钱是大家管的,过程是大家看着的,群众情绪得以理顺,村干部行为得到了规范,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尤其是一些村民代表,由过去的“消极面”变为“积极面”,主动配合“村两委”开展群众工作,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单打独斗、费力不讨好”的局面。在建立村代会之前,在肃宁县,个别村群众上访不断,推行这一模式之后,农村信访量明显减少,2010年以来,全县农村上访量同比下降70%。

    目前,肃宁县253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村代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两个民主组织的建立健全工作,基层民主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经合组织全覆盖

    市场经济需要的是规模化、产业化。实现农民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桥”和“船”,就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几年来,肃宁县立足本地实际,从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特色出发,采取多种有效模式,把经济合作组织建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建在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上,建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积极引导干部、农民创办不同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目前,肃宁县主要形成了销售型、加工型、科技型、劳务型、服务型五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工作模式,即把上述各类协会、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健全起来,逐步把所有农民都纳入到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当中。通过这些组织,把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化“链条”。农民群众由过去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经营变为有组织的生产经营,由产中收益变为产中、产后双收益,由单打独斗闯市场变为抱团上阵抢市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发挥了规模效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肃宁县已建立起农村经合组织303个,涉及200多个村,带动农户5万户。在经合组织带动下,全县特种动物养殖、设施蔬菜种植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先后培育出了“玉怀”、“肃仙”等知名蔬菜果品品牌,销往京津地区及南方一些省市,并远销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

    2009年以来,作为2005-2008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肃宁县在组织调研中发现,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仅凭各级安保机构远远不够,必须最广泛地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实施平安自治。依据这一思路,他们实施了基层维稳组织全覆盖。立足于“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自己为自己看家护院”,在全县探索推行了“3+1”基层维稳组织模式。即在村一级建综治工作站,设综治专干、治安隐患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这“一干两员”专抓农村社会稳定和安全;在过去生产队或现居住片区的基础上,建综治小区,每个小区管40到60户农户;综治小区再往下,每10户设一综治小组,由一个威信高的人来协调10户之间的事。此外,他们还在各个村设立了由5-15人组成的治安巡防队,每天昼夜开展治安巡逻防范。

    “3+1”组织模式,以村民对村庄共同利益的认同为基础,把农民当成维护农村稳定的主体和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力量。划小了农村社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使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解决,也减轻了乡、村两级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实现了党委、政府组织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有限的警力与无限的民力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帮助自己,改变了过去村民之间人情淡薄、关系冷漠的状况,形成“有困难大家帮,有矛盾大家解”的良好局面。

    目前,肃宁县农村普遍建起了“站、区、组、队”组织。其中,村级综治工作站255个,综治小区1479个,综治工作小组5578个,聘任村级“一干两员”759人,巡防队员1739人。2010年以来,通过村级维稳组织,全县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683件,在村级化解677件,化解率达98%,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党的组织是主心骨,民主组织是顺气丸,经合组织是摇钱树,维稳组织是保护神……”这是肃宁的群众对“四个全覆盖”工作的由衷赞扬。的确,有了“主心骨”,老百姓过日子有了依靠;有了“顺气丸”,老百姓过日子的心气儿更足了;有了“摇钱树”,老百姓不愁不致富;有了“保护神”,老百姓的日子更平安和谐了。这四张“大网”牢牢地网住了全县农家百姓的心。

    无论是对肃宁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党员群众,“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的推行,无异于一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的革命。而自2010年5月18日“四个全覆盖”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四个全覆盖”在推进过程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实践效果。社会管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半截子民主”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村民自治更加规范。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农民致富道路更加宽阔。激发了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更加巩固。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四个全覆盖”管理模式的推行,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问题、党在维护社会稳定当中的作用问题、党在经济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综合治理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干群关系的问题、执政根基的问题”等六大问题在肃宁一一得到了回答。

    “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由于满足了群众当前求富、求安、求乐、求做主的需要,而且契合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沧州市委书记郭华同志,沧州市市长焦彦龙同志,沧州市委副书记邓沛然同志,沧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超英同志,沧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李继忠同志等多次到肃宁就“四个全覆盖”工作进行指导。2011年2月16日至17日,省委有关领导就“四个全覆盖”工作到肃宁进行专题调研,并充分肯定了“四个全覆盖”的成功做法,称赞“四个全覆盖”是对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通过对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长治久安。他建议今年将这一工作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国内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长江教授专门到肃宁就“四个全覆盖”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四个全覆盖”不只对农村社会治理具有普遍的意义,而且对全国农村改革也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显示了中国农村改革整体推进的方向。中国社科院“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四个全覆盖”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大创新,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的一场革命。2010年12月18日至19日,来自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肃宁,集中研讨肃宁县探索推行的“四个全覆盖”农村治理新模式。与会专家学者在深入肃宁部分乡村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就“四个全覆盖”村治模式的创新意义以及带来的相关启示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肃宁推行的“四个全覆盖”村治模式,是根据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实施的一项创新探索和有益尝试,为当前把握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与发展,解决农村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推行。今年1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八组到肃宁就“四个全覆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河北省综治工作会和省社会管理创新大会上,肃宁县作为先进典型做了发言。3月2日,中共沧州市委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肃宁“四个全覆盖”经验。4月2日,全市推广“四个全覆盖”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肃宁召开。

    此外,《新华内参》、《内参选编》、中纪委和中央政法委内刊分别刊发了肃宁县“四个全覆盖”的主要内容和做法,央视“平安中国”栏目就“四个全覆盖”工作录制了专题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电视台也分别对“四个全覆盖”工作进行了大篇幅专题报道。

    中共肃宁县委书记安伟华同志说:“四个全覆盖”,是肃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种探索和尝试,通过“四个全覆盖”,把分散的农民初步地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社会化管理体系,凝结起了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干部群众都觉得满意,觉得管事和管用,可以说,“四个全覆盖”是一项关系肃宁前途命运和农村发展稳定的战略性工程。是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的民生工程。把农村这一头护住了,才能把我们肃宁稳定发展的大局护住,我们才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情,使各项事业有一个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民心稳,事业兴。“四个全覆盖”的推行,为肃宁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0年,肃宁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0.8亿元,同比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7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收入历史性地突破10亿元,完成10.06亿元,同比增长41%;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08亿元,同比增长59.2%,经济综合实力由2007年的全省第47位跃升到第34位。

    平畴沃野铺锦绣,浓墨重彩著华章。肃宁县在农村社会管理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初见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肃宁县将对“四个全覆盖”模式继续巩固完善、拓展提升,引领广大农民向着全面小康的步伐阔步挺进,继续以开天辟地的胆识和精卫填海的信念绘就肃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 (撰稿:袁树凯)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