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贵阳

贵阳出台措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2011-06-22 13:09: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四、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服务管理

    (一)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赋予市人口计生部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房屋租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实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分层分类管理。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数据库和出租房屋数据库,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科技水平。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修订《贵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困难,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帮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权益保护。对不在学、无职业、流浪乞讨、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建立管理台账。加强失范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推行未成年人违法和轻罪记录消除制度。规范完善工读学校建设,建立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免费职业教育和就业帮教基地,实现和全日制学校学生同质教育、同等待遇。

    (三)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推进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建立有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的安置帮教基地,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分类衔接和管控工作责任。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平台。试行《非监禁刑审前评估实施办法》,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与审判工作有效衔接。摸清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底数,建立健全吸毒人员人性化戒毒康复机制。改扩建市强制戒毒中心,逐步整合戒毒场所和资源。建设戒毒康复中心。加强重性精神疾患人员监管机制建设,新建市精神病医院和门诊大楼。建成农民工救助中心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加强服务救助。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加强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综合治理。大力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步伐,力争到2013年,基本完成全市95个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15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44个"城中村"30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全面掌握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基本情况。深入推进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治安整治,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加大技防建设力度,提高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按照减少既有、杜绝新建的目标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疏堵结合,依法从严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全面清理、拆除违章建筑。

    (二)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机制。巩固和完善治安卡点建设,将治安卡点向社区、背街小巷、重点要害部位和公共复杂场所延伸。构建辅警守“点”、民警巡“线”、巡(特)警支援、卡口民警锁“边”的巡逻防控格局,实现岗点巡查阵地化、街巷巡逻动态化、社区巡控专业化、外围堵截屏障化、指挥调度扁平化、考核奖惩日常化。建立完善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的警务指挥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以落实法人责任为核心的契约式行业场所管控机制。

    (三)推进“技防入户”工程建设。把技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进“防盗门工程”,2011年全市城镇楼群院落防盗门安装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采取政府补贴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平安E家”报警电话入户工程试点工作,2011年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安装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0%以上。

    (四)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平安区(市、县)、平安街道(乡、镇)、平安单位(机关、团体、企业)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将平安建设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着力推进“平安建设示范工程”。健全完善街道(乡、镇)平安建设工作分类动态考评、平安建设先进集体申报考核复核管理等考核评价体系。2011年底,全市平安区(市、县)、平安街道(乡、镇)所占比例保持在90%以上,系统考核命名的平安单位(机关、团体、企业)所占比例达到85%以上。

    (五)强化基层政法综治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县、乡两级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禁毒办、流管办、“两所一庭”等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的要求,充实基层政法力量。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和金阳新区,每10万人口的巡逻防控力量要达到200人以上,其他区(市、县)党委、政府所在城镇每10万人口的巡防力量要达到150人以上,农村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巡防人员。由综治、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牵头制定强化基层综治工作队伍建设等保障方案。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