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门长”服务到家
“通知楼门长们,让居民检查自家燃气。”
写通知,发送信息,5分钟后,电脑显示: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的120个楼门长都已接到了通知。
在西城区,有34210个楼门,每个楼门,都有一个楼门长。
楼门长不是“官”,但楼门长挺重要。他(她)是楼门里的宣传员、信息员、管理员、联络员、组织员、监督员、协调员……只要楼门里的事,都能操上心。
如今的城市里,“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人”又变成了“社区人”、“楼宇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社区、楼宇里生存着,不是在住宅楼,就是在办公楼。
楼宇,成为社会管理的又一个新的单位。楼门长,成为最基层的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
西城区在3万多名楼门长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推出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三里河一区的居委会,信息发送端是一台安装了管理软件的电脑。各楼门长家中,则有一台书本大小的数字机顶盒终端。居委会通过电脑随时发送的文字通知,在接收端会变成一条语音信息,楼门长看到“新消息”的提示,一按机器上的播放键,语音通知便即响起。楼门长再告知本楼门的住户。
楼门长要负责采集“10+X”信息,按时上传。“10”是指本楼门户籍人数、常住人数、流动人口等10项固定信息,“X”是指群众诉求、安全隐患等特殊信息。居民们的诉求,由楼门长上传到信息响应综合平台后,社区、街道、区相关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根据职责及时响应处理。
不仅是住宅楼,商务楼宇里也逐步建起了楼宇社会服务工作站。
2009年起,朝阳区社工委开始构建数百座商务楼宇的服务站,如今已经做到了全覆盖。楼宇服务站集中了党务、政务、社务的职能,增加了工商服务、税务服务、交通服务等“两新”组织需要的服务项目,还细致地规定了每项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完成时限。
各种“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壮大。532家工会服务站,覆盖480万工会会员;5000多家各级各类青年社团组织,巩固和加强了青年的组织网络;150个温馨家园,为14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与服务……
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组织形态不断变化的今天,社会管理的形态也随之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
“民情图”体察需求
“书记负责亲自抓,委员明责包到家;一目了然院落图,每天入户准备足;社区民情随时记,委员归来勤通气;协调力量解民难,规定时限还民愿……”
这是东城区九道湾社区的“民情日记工作流程歌”。
从2005年1月至今,九道湾社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们,已经记录了“民情日记”5万6千多篇,为居民办理各项事务11万件。
九道湾社区是个典型的平房区,12条小巷,197个门院,1507户人家,4100口人。每天,将居民的大事小情、意见需求记入民情日记,已成为九道湾社区工作人员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为了摸清社情民意,他们每天至少要花半天时间入户走访。
翻开九道湾的“民情日记本”,谁家有人残疾,谁家有人失业,谁享受低保……居民的烦心事、困难事,记得一清二楚。
“民情日记”,是九道湾社区为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而创设的社会管理新手段。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群众的需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步。把群众的需求当成社会管理的“指南针”,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
丰台区角门东里二社区,辖区内16栋居民楼每栋都有一张“民情图”。打开“民情图”,谁家是空巢老人,谁家的房子在出租,党员和居民代表分布在哪儿……一目了然。居委会根据“民情图”为居民分门别类提供服务:对空巢老人,不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困难;对低保户,帮他们找就业信息,联系工作;对残疾人,帮助他们利用好社区里的康复设施……社区服务有的放矢。
东城区有“居民议事厅”,张家有什么想法,李家有什么意见,赵家有什么需求,大家畅所欲言,政府想法解决。
在石景山区,创造性地推行了“地区代表会议制度”,辖区居民按常住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选举出社区居民代表,代表们从居民中收集意见建议向社区反映……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社会管理的创新,说到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发现矛盾和问题,然后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和期待,不断寻找或创造方法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北京的社会管理,就是朝着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都的目标,在这样一条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祁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