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中国城市化路径的再检视

2011-05-31 16:31: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日报 

    城市化速度似乎已经很快了,为什么还会产生如此繁多的社会矛盾呢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是工业化发展的条件和必然结果。城市能够聚集和配置好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从上世纪末,国家提出城镇化战略以后,城市化的步伐已经加快了。1998年的城市化率33.4%,2008年达到45.7%。提高1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增加城镇常住人口1906万,城市化已经很快了。但为什么还会产生如此繁多的社会矛盾呢?问题主要出在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和实现城市化的道路问题上。

    第一,因为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长期实行限制城市化的发展。1998年提出建设小城镇,实施城镇化战略,设想把农民引导到小城镇就业和居住。但一经开放,蓬勃发展起来的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后来又提出“以大带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近几年,有18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立国际化都市,也有人提出中国要建20个大都市圈的设想。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未来14亿多人口在空间上如何分布?要实现什么样的城镇化格局?这些大事都要及早有个明确的说法,不能再这样各自为政地走下去。

    第二,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实行城市化,当然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按公平交易,等价交换的法则办事。但是,这次城镇化浪潮的开局,不少地方就从低偿乃至无偿圈占农村的土地开始。名曰:经营城市。有些城市,成片、成区地被拆,有些县成村、成乡、成县地被拆。美其名曰:改造危旧房,建设新民居,实质是贱买城乡居民的土地,牟取暴利。当下城乡的这股拆迁风,仍然存在。有的村民居民,平头百姓,上访上告,投诉至上级政府,这是这些年信访总量和群体事件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现在是到了立即叫停这种不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野蛮拆迁的时候了。

    第三,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这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做了很多工作,力求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由于对“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还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如户籍制度等)和调整,所以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基本上还没有破解。表现之一是,虽然我们破天荒地免除了农业税费,采取了多项惠农强农政策,但是城乡差距还是在扩大。199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2.51:1,到2008年扩大为3.31:1。表现之二是,虽然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解决了农民工的很多问题,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民工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与正式工人两种身份,两种待遇,两种期待,两种心理等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现在,新一代的农民工每年还以近千万人的规模向城市涌来,渗透到城市的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团体等各个角落。上海市长感言,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进到城市里来了。亿万农民工的到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实际上已“少不了”、“离不开”农民工了。毋庸讳言的是,由此也产生了前面讲过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显然,农民工体制必须改革,因为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建设城乡一体化格局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城市,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生长、发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城市有机体的诸要素必须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可是,我们有相当多的城市,长期以来,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得过了头。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社会体制改革,没有进行相应的社会建设,形成了经济建设这条腿长,社会建设这条腿短的不协调状况。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的呼声多年不绝。这样的城市怎么能平安?怎么能宜居?怎么能和谐?我们要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的城市,真正能够实现业有所就、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这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城市。

    中国“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

    早在65年前,毛泽东同志预言:“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中国需要有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

    用了60年,历尽艰难险阻,我们终于把强大的民族工业建立起来了,工业化实现了。600多个城市也建设起来了,但还不够现代(1945年时叫近代),2亿多农民进来了,还没有变为城市人口,是一个二元结构城市。只能说实现了半城市化。切实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实现中国的城市化,这既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陆学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