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廊坊市安次区采访,记者颇有感触。
60多岁的伊秋玲老人是安次区一名民间调解志愿者,去年她所在的小区要拆迁,涉及250多户,工作起来难度很大。可在她的努力奔走和热情劝解下,没有发生一起矛盾和上访,她被当地群众称为社区的“减压阀”。
据了解,安次区有调解志愿者6000人,整个廊坊市有调解志愿者10万人,这些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一个“减压阀”可能影响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10万个“减压阀”会影响多少人?
人民群众是伟力之源。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参与。
参与热情高,壁垒需破除
“我只是想唤起人们的依法维权意识,为完善社会管理尽点力。”提起2008年那场“一元钱官司”,供职于省会某律师事务所的赵士武律师诚恳地说。
2008年4月,因多次收到某商场购物广告短信,赵士武一纸诉状将这家商场和手机通信营运商告上法庭,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自己经济损失人民币一元。
赵士武认为,通信运营商未经同意就擅自向用户发送商业短信,已经侵犯了用户权利。“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事,很多人也深受其扰,应该有人站出来维权。”最终,这场官司以调解结案,被告方最后承诺加强、规范手机短信管理。
像赵士武一样,现实社会中,公众并不缺乏参与热情,大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城市规划、改革方案,小到社区建设、噪音污染治理等,公众均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那些坚守在街头巷尾的“红袖标”,就是群众广泛参与的生动实践。“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的热情会高涨,参与意愿和能力会提升,但由于社会管理领域许多传统理念、制度、行为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要,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和努力,很多时候会遭遇冰冷的制度壁垒。”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周伟文指出。
衡水市春晖义工协会副会长李素新也深有感触。该协会由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工和爱心人士组成,近年来在生态环保、助学支教、扶残助残、敬老爱幼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部门对志愿者组织认可度不够,志愿者服务缺乏相应体制机制保障,资金匮乏、人员流失等问题接踵而至。李素新表示,群众的参与热情需要多方善加呵护,政府应当积极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
创造新形式,发挥新功能
今年春节过后,邯郸市邯山区委召开的全区第一次大型会议比较“特别”——千人楼院长大会。“楼院长的力量不可小觑,正是由于他们热情参与,社会管理的触角才能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该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淑英向记者介绍。
这几年,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城乡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如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诉求?邯山区以“支部进楼栋”工程为抓手,组建了覆盖城区的278个楼栋党支部、591个单元党小组,特别选配了一批集信访员、计生员、民调员、信息员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楼院长、单元长队伍,目前有2432名。
“选出来,还要用起来。”陈淑英说,为激励楼院长的参与积极性,区财政每年拿出25万元为楼院长发放补助,开展评选“优秀楼院”和“优秀楼院长”活动,每年集中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2000多名楼院长活跃在社区一线,不仅使党委政府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而且使社区居民有了“减压阀”、“调和剂”,提升了基层服务水平和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在该区渚河路59号院拆迁中,楼院长宋香芬第一个签约,第一个搬家,带动本单元14户居民主动签约腾房;去年冬天,邯山南社区58号院楼院长陈秀芳,骑车顶风冒雪跑部门、协调解决集中供热问题,最终确保360户居民得以温暖过冬。去年以来,通过楼院长反馈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各类问题1000多件,并收集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环境治理、旧小区改善等方面意见、建议2000余条。
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认识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这就更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形成新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在广大农村,如何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力量?肃宁县推行的农村社会管理“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通过建立完善农村民主政治组织、综治维稳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再在其中建立党组织,形成一张覆盖“三农”的“大网”,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万农民自愿加入到了这些组织之中。
共建成共识,关键在民意
5月初,记者来到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只见这座由村小学旧址改建成的院子内,清楚地标着宿舍、储藏室、餐厅、菜地等几个区域,整个院落干净而清静。“没有管理员,不交管理费用,每人每月花费不足20元,和在家费用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们这些老人可以凑在一块,自己做饭,一块乐呵,子女也可以少一些后顾之忧。”正在和老姐妹们打牌的吴付琴老人笑着告诉记者。
近年来农村独居、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如何把这些平时独自生活、居住条件较差、精神生活贫乏的老人集中起来供养成为一个难题。“受经济条件限制,村村建立养老院不现实,入住营利性养老院费用又较高。因此,我们探索了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由政府支持、村集体统筹建院,而入住老人‘抱团养老’,实行自我保障,有效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据肥乡县民政局局长李抬一介绍,目前全县已有6个村实行了这种互助养老模式。
“社会管理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再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行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是必须吸纳群众参与,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和合力,这样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李抬一深有体会地说。
农村如此,城市亦然。
5月11日,走进省会裕华区建南社区3302生活小区,记者注意到小区门口新安装的机动车挡车器。“物业出资安的,车位占地也基本确定,正在征求居民意见,6月底能够基本解决停车问题。”该社区党委书记陈思民告诉记者。
停车难,是困扰很多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对3302生活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来说更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不参与、不沟通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共识。”陈思民说,现在社区每周都要召开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四方联席会议”,各方代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共同面对矛盾和挑战,不光是停车问题,垃圾乱堆乱放、没有路灯、天然气管网改造等一系列难题都是通过各方参与、征求民意、民主协商,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正是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过去我们为居民办事的工作模式,现在转变为居民要求我们协助办事。尽管居委会要办的事更多了,但压力比以前小多了。”陈思民感慨道。记者 张淑会 苏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