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贵州省委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人士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格局,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高度肯定,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中央统战部通过《每日汇报》两次向中央领导报告了情况,还专门将贵阳市的做法转发全国各地交流;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对贵阳市进行了采访。本报派出记者,就贵阳市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协同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进行了专题调研。
【记者手记】
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贵阳市在扩大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沉的同时,把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社会人士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引导动员民营企业家、宗教团体负责人、民主党派成员等社会人士,成立和谐贵阳促进会,发挥社会人士的优势促进社会矛盾解决。此项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其成功的实践不仅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对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第三方力量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相对农村"三老"、"五贤"等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方力量,贵阳的实践表明,社会人士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影响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最为关键的是,贵阳市社会人士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领域、某一固定的对象,定位更加超脱、空间更为广阔,能够在更大程度为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支持。
在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矛盾化解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引入社会力量有利于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变刚性调处为柔性、弹性调处,变一元调处为多元调处,把动员引导社会人士化解社会矛盾作为第三方力量促和谐的重点工作,是贵阳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省委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量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大胆探索。这次探索,初步构建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新格局,积极探索了社会力量协同社会管理的新的实现形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值得借鉴。
【调研实例】
多年"疑难信访"一朝解
实例一:修文县谷堡乡大寨村今年59岁的苏传忠,1971年参加修建湘黔铁路时,在隧道中放炮将双耳震聋致残。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传忠到各级政府上访,还曾到过成都铁路局反映情况,他认为自己应属工伤。但是,由于湘黔铁路指挥部已不存在,致使该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在贵阳市委统战部、贵阳市信访局等的"牵线"下,今年4月,社会人士贵州顺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万伦来到谷堡乡,对苏传忠一家进行扶持,拿出6万元帮助苏传忠一家进行房屋改造。苏家人万分感激,承诺今后不再上访。
实例二:开阳县楠木渡镇谷阳村江山片区,共有680户2000余人,大牲畜1000余口。由于该村临近乌江边,地势高、落差大,水资源严重缺乏。
近年来,村民间因用水问题引起的矛盾近10余起,甚至曾发生械斗事件。村民多次上访,要求解决谷阳村江山片区饮水难的问题。但是地方财力有限,一时难以解决。
今年4月,在贵阳市、开阳县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中天城投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决定帮助谷阳村解决饮水难题,并与谷阳村签订帮扶协议,向谷阳村提供饮水工程建设项目资助110万元。
长期困扰谷阳村村民们心头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解决了,一起多年的社会矛盾由此得到了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