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以直起腰来走路了”
王青明是贵阳市所辖清镇市青龙街道办事处岭南社区的一名戒毒(康复)人员,有长达10年的吸毒史,2001年因吸毒曾被劳教,出来后又复吸。2007年再一次被送进了劳教所,2009年出来后,就到了街道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
4月2日,又一次来到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她说:“在社区戒毒自信心比原来大大增强了。社区戒毒专干对我就像家人一样,让我找到了重新做人的信心。以前走到哪里都偷偷摸摸地像做贼,被人瞧不起,现在可以直起腰来走路了。”
戒毒(康复)期间,社区帮助她找了一份超市的工作,但不久她因工伤致残。随即,社区又帮助她解决了赔偿等问题,现在仍在想办法帮她找合适的工作。
为了做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2009年7月,清镇市市委、市政府公开招聘了60名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专职人员,在社区和有社区戒毒(康复)对象的村(居)设立戒毒(康复)工作站(组),按每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设立一个监护小组,由社区或监护人、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禁毒志愿者及其所在单位代表等组成。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32个。
今年39岁的赵玉梅是2009年被招聘的青龙街道岭南社区戒毒(康复)专干,她说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带着爱心、带着感情去抓社区戒毒工作,用爱心去消除吸毒人员的顾虑。她说:“吸毒人员都很自卑,我们要抱着平常心去理解、开导他们,让他们认识毒品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的危害,从而控制复吸率。”赵玉梅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戒毒专干每月定期开展帮教,必须与戒毒人员谈话一次以上,发现有异常行为要劝诫,每月还要监督他们尿检。
据介绍,岭南社区47个戒毒(康复)人员中,一年多来只有两人复吸,而在2008年以前,复吸率几乎高达100%。
清镇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禁毒办主任陈芸认为,在社区戒毒(康复)最大的好处是“不影响正常生活,家庭更易和睦”。她说,我们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有关的身体保健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救助,依法进行维权服务,使他们感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
根据清镇市的统计,目前当地吸毒人员年龄大都在30到50岁左右,显示出近年来不断的宣传教育发挥了作用,新的吸毒人员明显减少。截至今年1月底,辖区吸毒人员管控率达81.15%。
清镇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田胜松说,目前社区的戒毒(康复)工作解决了吸毒人员思想上和基本生活上的问题,但从长远看,还要有配套的项目才行。他说,4月初,清镇市禁毒委全会专门研究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决定尽快建立“阳光爱心家园”,作为十大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对接,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使在社区戒毒(康复)的人员可以在这里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自食其力,过上更好的生活。(文/记者阎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