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都正街的“小小鸟巢”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娱乐的开心园地;雨花区东塘街道成立“银发先锋义务调解室”成功调处民间纠纷160余起,促进社区邻里和谐;天心区青园街道全省首推的高科技巡更系统编织起一张安全防护网……记者近日获悉,长沙市以社区为单元、以服务促管理的一项项创新举措,让流动人口管理、矛盾调处、治安环境等传统社会管理的难事变成了易事,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为应对市场开放性、社会流动性、就业多样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长沙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人民满意城市为抓手,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去年11月,长沙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
据介绍,针对大部分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相继剥离让渡给社会的现状,长沙市将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以社区为单元,建群众工作站、治安巡防点、民情接待室和义工俱乐部等基层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将管理的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
自去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流动人口居住证以及“一证通”制度,逐渐把“自由人”变为了“社区人”,全市180多万流动人口在所属街道、社区的流动人口服务站(中心)的管理下,享有了技能培训、就业就医、子女入学、计划生育等“市民待遇”。
同时,以优化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管理。2010年,长沙市共投入61.8亿元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医疗保障、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新建廉租房6360户,新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0所,城区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等。该市还将社会管理服务向农村拓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记者 陶小爱 通讯员 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