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贵阳

贵阳 精简层级服务升级

2011-04-02 15:11: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城市在发展,规模在扩大,人口在增加,今天的贵阳城,数倍于过去,面对新变化,老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渐渐跟不上形势,新问题累积成管理难题。

    如何破题?2010年初,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开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减少管理层级,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构建城市基层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近日,贵阳市在试点社区随机向群众发放5552份调查问卷,对便民利民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4项指标进行民意测评,九成以上群众支持改革,表示满意。今年2月,贵阳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区市县。

    “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是贵阳落实中央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实际举措,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向城市社区,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更好地服务市民。”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

    精简管理层级:撤销“二传手”,去掉“行政化”

    贵阳市委组织部调研发现,一些街道办事处,主要精力用于抓经济、抓税收,忘了“主业”是服务百姓,有事就布置给居委会,“衙门化”严重,成了“二传手”、“传声筒”。

    贵阳市小河区原长江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世伟坦言,每年2.5亿元的引资任务,这是考核硬指标,八成时间和精力都在跑招商,还不够用。他说,市里、区里布置的工作,办事处没时间干,只能压给居委会,渐渐居委会成了“准政府”,沦为办事处的一条“腿”。

    “算一算,难以想象,居委会承担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的工作,最多达200余项。”贵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卓飞说,“居委会自治功能被严重弱化。”

    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解决街道办事处“错位”、居委会“越位”、政府公共管理“缺位”,是大势所趋,现实急需。贵阳市选择小河区和金阳新区进行试点,涉及3个街道、16个居委会。

    主要举措是撤销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以地域面积和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兼顾人口数量、治安管理、公共服务资源等因素,重新划定社区管理范围,每个社区2至3平方公里,人口2万至4万人,设置3至4个居委会,形成“一社多居”格局。

    这样改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会不会换汤不换药?

    卓飞解释,两者有本质区别,原先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这里的“社区”指的是社区居委会,现在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两个管理层级精简为一个,变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这里的“社区”指的是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是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有机结合体”,不再承担原街道办事处经济工作职责,将其“还”给政府职能部门,“轻装上阵”,只承担街道办事处和职能部门的民政、计生、卫生等各类事务性管理职能及公共服务,直面群众,服务群众。居委会推行“居政分离”,行政职能全部“剥离”给新型社区,回归自治,主要从事公益服务、调解民间纠纷等活动,工作人员自愿服务,政府不再发工资。

    “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兑现工作经费,实现‘费随事转’,养事不养人。”卓飞说。

    新型社区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社区治理模式,即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或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中心,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区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小河区瑞华社区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王世伟说,没了招商压力,心里只想着服务群众,因为群众满不满意是考核工作成绩的硬指标。

    创新运行机制:资源更集中,服务“一站式”

    “今天,非常感谢每一位党员给我投上神圣一票。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居民中去,办群众的急事、难事,为群众办好事。”

    2010年6月6日,经过抽签排号、演讲、回答现场提问、社区党员投票,彭薏高票当选为小河区清浦社区党委书记,她向现场的党员这样承诺。

    通过新型社区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票选“当家人”,对很多城市居民来说,这还是头一次。68岁的老党员曾桂凤说,这种方式好,体现了党内民主。卓飞直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公推直选目的很明确,就是给新型社区配强领导班子。

    建立一套科学的新型社区运行机制,贵阳市新建“三个纳入”制度:将社区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将社区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公益事业费等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将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主动“掏钱”,让人力、物力及服务资源向社区聚集,提供坚强保障。

    “真不敢相信,小小碧海社区,区里给购置了5000平方米办公用房,配齐了各种办公服务设施。”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党委书记崔向前十分感慨,“服务老百姓,区里财政很支持,除保障正常运转经费外,每年还另拨200万元公益事业专项经费。”

    有了好的硬件,新型社区越来越有“人气”,魅力指数也在不断上升。以往,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招人,应聘者寥寥无几。去年金阳新区招聘社区工作人员,吸引了2628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试,其中研究生140名。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今日的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发生质变。据统计,目前贵阳6个新型社区共有在编人员107人,其中大专、本科学历的95人,40岁以上的92人,相较从前的居委会,更年轻,文化层次更高,队伍“战斗力”明显增强。推行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着眼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设立便民利民服务大厅,提供社会保障、户籍办理、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等上百项服务。

    “现在办医疗保险、办准生证等事项,都在一个大厅,非常方便,省心又省力。”碧海社区居民林红开心地说着自己的亲身感受。

    解决社区居民“急、需、盼”的问题,改进社区服务,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居民议事会起着重要作用。居民议事会制度有“四步曲”:群众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群众评议,保障服务贴近群众,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被许多群众亲切地称为社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更加便民利民:发展服务两不误,提升群众幸福感

    撤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实行“居政分离”,城市四级管理变成三级管理。对此,不少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干部起初还不大理解,甚至存在疑虑。事实胜于雄辩:改革试点的小河区和金阳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不减反增。

    2010年,小河区财政收入完成10.92亿元,同比增长22.1%;金阳新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4.78亿元,同比增长103.06%。

    新型社区不抓经济,财政投入又多了,不挣钱反花钱,是不是吃了亏?贵阳市委组织部长俞静不这样认为,他说,任何改革都有成本,但不能算小账、算眼前账,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帮助区委、区政府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大事、谋发展。况且,有关职能部门和产业园区承接了街道办事处经济职责,谈不上影响经济,更谈不上吃亏。

    俞静说,最关键的是,新型社区更加专注于服务群众,一心想着便民利民,“群众是最大的受惠者”。

    “20年的西工马路市场,说拆就拆,光门面就拆了387间,放在过去不可想象。”小河区清浦社区退休职工冯敏说,这个市场是典型的占道经营,多次发生火灾致人死亡,“拆掉后,小区安静又美丽,晚上睡得很安稳”。

    清浦社区党委书记彭薏认为,该拆的为什么拆不掉?主要原因就是过去街道办事处没时间、没精力管,居委会想管,又没这个实力。如今社区服务中心不一样,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市民提供服务。

    小河区区委书记马宁宇介绍,区里专门给社区梳理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中,公共服务职能有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文体休闲等11个大项共88个小项,全方位服务百姓。

    社区重点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贴近基层,方便群众;建立230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各类服务队,弥补社工队伍力量不足,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救助弱势群体等活动,至今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达8600人次,服务社区居民3.3万人次。

    贵阳市随机发放的1218份问卷调查显示,九成党员群众满意改革试点,试点社区稳定和谐,市民幸福感显著上升。2010年,小河区群众安全感达82.55%,比上年增加7个百分点。金阳新区为民办实事21016件,办结20939件。(龚金星 汪志球)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