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今年人代会上,“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篇,提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凝聚起强大力量,也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创新社会管理的涪城探索
近日,绵阳市涪城区出台《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推出公开招考社区工作人员、建设办事有阵地等一揽子措施;并专题召开街道社区工作会议,明确打造一批星级社区等社区工作“七大目标”;组织千名干部进社区……作为拥有绵阳主城区四分之三人口的涪城区,开春以来,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的动作连连。涪城正直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课题。
三级调解网络 化解多元矛盾
“以前没人管我,现在三个子女争着赡养我!”涪城城郊乡牌坊社区年逾八旬的傅代聪老人过去和现在两重天。傅大爷三个子女争着尽孝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城郊乡流动调解活动的开展。
2009年,因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傅大爷一封信将他们“告”到了乡政府。乡上调解人员了解详情后,在傅大爷家设立“流动调解室”,邀请邻里街坊当“裁判”,通过教育和调解,三个子女悔不当初。
通过一次调解,解决一个社会矛盾。自调解队伍去年初组建以来,城郊乡已调解大小矛盾纠纷240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工区街道绵州社区在大调解工作中,做到提前介入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探索建立了独立于信访部门和信访人之外的第三方组织。几年来,社区成功化解矛盾纠纷上千件,实现了“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的目标。
涪城区调解中心与市交警支队共同组建了由专业律师、人民调解员、公安民警组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在绵阳市率先建立交通事故审判巡回法庭,建立联动工作机制,2010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交通事故460件,通过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调判结合处理166件。
这仅仅是涪城区“大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涪城区通过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起区级“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司法调解中心、行政调解中心、人民调解中心、信访疏导中心等“一室四中心”;在民生任务重、矛盾纠纷多的国土、劳动保障等部门设立调解室;乡镇(街道)则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为平台,成立大调解工作中心;在村和社区成立调解室,落实各村(社区)民小组调解员。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组织网络正式形成,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做调解工作。
惠民帮扶全方位关爱弱势群体
“来知原籍,行知去向,静知诉求,动知轨迹。”——这是涪城区三里社区倾力为流动人口打造 “第二故乡”形成的经验。去年,三里社区举办了3场流动人口就业招聘会,开发就业岗位500个,成功推荐流动人口就业350人次,为300名流动人口子女办理入学手续。
涪城区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不仅是流动人口,一些特殊人群、困难群体也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温暖。
“社区阿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关爱着我!”家住绵州社区的胡珂,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近年来,社区组织党员干部共同帮扶胡珂,并表示将一直帮扶胡珂直到大学毕业。在绵州社区,53名社区党员与53名留守、贫困、单亲儿童组成百家结对,捐款捐物超过3万元。去年,涪城区共开展残疾人帮扶活动1000余次,让残疾人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近年来,涪城区不断深化惠民帮扶工作体系建设,延伸城乡惠民帮扶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了21个惠民帮扶中心、212个惠民服务站点的建设,形成了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三级惠民工作网络。其中,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建立惠民药房21个、惠民门诊21个和残疾人康复中心10个。
强健社区夯实基层基础
只要一有空,涪城区检察院派驻西河路社区的5名干警便走访社区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帮他们调解矛盾纠纷。
在涪城出台的 《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千名干部进社区帮助工作”成为“硬性”要求。
社会管理和服务,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开展 “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仅仅是涪城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涪城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各种社会力量和公众纷纷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
与此同时,涪城区切实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口、暂住人口、“两新组织”、重点地区和信息网络的管理,以及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积极创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不断增强社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德阳将开启社会管理深度变革——
多元治理 共建共享
一场深刻的社会管理变革,即将在德阳市拉开帷幕。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德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正式出炉,各项试点工作将于近期正式推开。德阳将如何开启社会管理创新试点?这场变革将会带来怎样巨大的变化?
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德阳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形成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推动乡镇 (街道)党委、政府的工作主要职能和重心逐步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在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中,加快服务性政府建设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方式将由管理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转变。在市级重点执法部门和政务服务机构开展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防止和减少行政管理不作为、不到位、乱作为现象。建设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推行网上电子审批。同时将创新执法方式,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能力。
社区:建网格化全覆盖管理模式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最基层的社区人员少,力量薄,但却承担着上级各部门安排的繁重工作。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变革,德阳社区力量将得到空前壮大。德阳市将以社区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重塑社会管理基层体系,通过城市、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重新构造,将社区打造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
按8000—10000人进行社区均等化调整,明确街道、社区与居民小组之间的关系。根据人口规模配备“两委”成员5—9人,社区民警、辅警、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按1000:1的比例设立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建立“网格化、全覆盖”的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封闭式小区一区一站、开放式小区千人一站设置网格点警务工作站。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费随事转”的经费保障机制。
特殊人群:得到更多关爱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口的管理。德阳创新试点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以人为本上,从就业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公共福利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对民生方面的管理服务水平。
尤其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德阳市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新模式;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全覆盖,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对解教人员将实现有效安置机制,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就业和生活困难,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把流浪青少年、轻微违法青少年送到少年儿童保护中心或者专门的学校进行教育、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对未成年的初犯、偶犯注销违法犯罪记录,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把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送到安康医院进行治疗,减少现实危害。
同时,德阳还将探索建立社会心态监测机构和网络,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人群的心理问题,扩大心理健康覆盖面,积极疏导、调节社会不良情绪,引导形成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向旭平 张伟 记者 李晓东 罗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