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德阳

从绵阳德阳看社会管理创新

2011-03-21 09:03:4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四川日报 

    ◎核心提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今年人代会上,“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篇,提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凝聚起强大力量,也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创新社会管理的涪城探索

    近日,绵阳市涪城区出台《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推出公开招考社区工作人员、建设办事有阵地等一揽子措施;并专题召开街道社区工作会议,明确打造一批星级社区等社区工作“七大目标”;组织千名干部进社区……作为拥有绵阳主城区四分之三人口的涪城区,开春以来,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的动作连连。涪城正直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课题。

    三级调解网络 化解多元矛盾

    “以前没人管我,现在三个子女争着赡养我!”涪城城郊乡牌坊社区年逾八旬的傅代聪老人过去和现在两重天。傅大爷三个子女争着尽孝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城郊乡流动调解活动的开展。

    2009年,因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傅大爷一封信将他们“告”到了乡政府。乡上调解人员了解详情后,在傅大爷家设立“流动调解室”,邀请邻里街坊当“裁判”,通过教育和调解,三个子女悔不当初。

    通过一次调解,解决一个社会矛盾。自调解队伍去年初组建以来,城郊乡已调解大小矛盾纠纷240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工区街道绵州社区在大调解工作中,做到提前介入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探索建立了独立于信访部门和信访人之外的第三方组织。几年来,社区成功化解矛盾纠纷上千件,实现了“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的目标。

    涪城区调解中心与市交警支队共同组建了由专业律师、人民调解员、公安民警组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在绵阳市率先建立交通事故审判巡回法庭,建立联动工作机制,2010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交通事故460件,通过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调判结合处理166件。

    这仅仅是涪城区“大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涪城区通过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起区级“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司法调解中心、行政调解中心、人民调解中心、信访疏导中心等“一室四中心”;在民生任务重、矛盾纠纷多的国土、劳动保障等部门设立调解室;乡镇(街道)则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为平台,成立大调解工作中心;在村和社区成立调解室,落实各村(社区)民小组调解员。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组织网络正式形成,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做调解工作。

    惠民帮扶全方位关爱弱势群体

    “来知原籍,行知去向,静知诉求,动知轨迹。”——这是涪城区三里社区倾力为流动人口打造 “第二故乡”形成的经验。去年,三里社区举办了3场流动人口就业招聘会,开发就业岗位500个,成功推荐流动人口就业350人次,为300名流动人口子女办理入学手续。

    涪城区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不仅是流动人口,一些特殊人群、困难群体也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温暖。

    “社区阿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关爱着我!”家住绵州社区的胡珂,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近年来,社区组织党员干部共同帮扶胡珂,并表示将一直帮扶胡珂直到大学毕业。在绵州社区,53名社区党员与53名留守、贫困、单亲儿童组成百家结对,捐款捐物超过3万元。去年,涪城区共开展残疾人帮扶活动1000余次,让残疾人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近年来,涪城区不断深化惠民帮扶工作体系建设,延伸城乡惠民帮扶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了21个惠民帮扶中心、212个惠民服务站点的建设,形成了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三级惠民工作网络。其中,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建立惠民药房21个、惠民门诊21个和残疾人康复中心10个。

    强健社区夯实基层基础

    只要一有空,涪城区检察院派驻西河路社区的5名干警便走访社区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帮他们调解矛盾纠纷。

    在涪城出台的 《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千名干部进社区帮助工作”成为“硬性”要求。

    社会管理和服务,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开展 “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仅仅是涪城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涪城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各种社会力量和公众纷纷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

    与此同时,涪城区切实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口、暂住人口、“两新组织”、重点地区和信息网络的管理,以及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积极创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不断增强社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