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关键交汇点,中国凝心聚力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的两会别具深意。
肩负亿万人民重托,从全国各地聚首北京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2000多名政协委员积极履行职责,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独有魅力。
“作为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窗口,两会开放性包容性进一步增强,各种意见和建议的交汇也更多地展现出其理性、建设性和思辨性,这是我国民主政治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多位代表委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更加开放包容 民主更具活力
“这不是我们的初衷,这样的一些做法也是不妥当的,我也如实地向社会作出检讨。”这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发出的“道歉”,近日引人关注。
3月6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邀请发改委负责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有记者提到去年底一些地方为完成减排任务,采取了拉闸限电等粗暴简单的方法。张平作了上述表示。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对于张平的回应,海内外舆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官员越来越勇于承担职业责任,既反映了官员对公众舆论前所未有的重视,更展现了中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努力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两会期间,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是两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代表委员履职的题中应有之义。类似的场景,不时出现——
“房地产调控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房地产的问题症结在哪里?究竟怎么解决?”7日下午,九三学社小组讨论现场,面对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赵海英委员抛出了一连串问题……
“问责对象不明,对相关官员惩戒不力,此二者是行政问责制度的缺漏关键所在。”傅企平代表认为,官员被问责后的复出机制,须有公开制度设计……
每年三月的全国两会,既是中国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风向标”。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到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一件件议案和提案,一次次审议和讨论,无不凝结着代表委员的智慧和心血。
不同的身份,相同的目的。近年来,代表委员以更加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观点越来越有思辨性,建议越来越有建设性。
在全体会议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发言,是政协委员特有的履职形式。3月8日下午,面对政协领导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负责人,以及近2000位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房屋协会原主席潘祖尧在发言中历数内地城市建设的“九大问题”。短短的8分钟发言里,大会堂里响起10次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对其直言的敬意,更是对其善意批评的褒奖……
“只有如实反映情况,才能便于各级领导决策,只有讲真话,才能统一大家的认识。”不久前卸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的李毅中委员这样表达他的“履职观”,“我今后具体工作可能做不太多了,但真话一定要说。”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两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也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允许各种意见在这里充分表达。”李君如委员说,正因为如此,两会才越来越有魅力。
尽管是“一年一度的例会”,报名采访两会的记者仍超过3000人,其中包括800多名外国记者、约500名港澳台记者。一些国外媒体派出了强大的报道阵容,其中路透社报名人数甚至超过50人。
海外舆论认为,中国的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窗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两会,也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