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明确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专门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包括以下十项内容,1.扩大城乡就业规模,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提高养老保障水平,4.提高医疗保障水平,5.提高城乡低保标准,6.减轻居民税收负担,7.减少贫困人口数量,8.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比例不低于10%,9.调整国有资本收益分配:逐步将国有资本收益比例提高到25%左右,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10.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这对于工人、农民等人民大众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是最实惠、摸得着、看得见的共享发展的“富民”工程,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最好体现。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是首部公共服务规划。
《纲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更为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服务责任。首先是约束性指标已经占了一半。24个主要指标中,预期性指标12个,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上;约束性指标由“十一五”的8个增加到12个,主要集中在改善民生和节能减排方面,由原先的比重36.4%提高到50%,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从各类指标的构成看,社会类指标比重达到了87.5%,如果以实际指标数来计算,社会类指标达到了26个,占总数28个的90%,可以说“十二五”规划基本成为公共服务规划。经济增长指标进一步弱化,删减了人均GDP指标,经济增长率指标值为7%,比“十一五”降低0.5个百分点,同时在对地方考核中还首次提出要“弱化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
第三,《纲要》将公共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问题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给出了明确回答,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
六大亮点:思想和实践持续创新
首次将政策导向专章论述,政策导向更清晰、更具针对性。
《纲要》专章论述了十个方面的政策导向,是延续“十一五”规划“六个立足”基础上的又一次创新,旨在进一步阐述:如何科学发展。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建议》提出的主题、主线、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具体项目政策之间衔接更为紧密,是使得规划更具针对性,也更具操作性的“干货”。
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单设一篇。
明确要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来促进民生改善,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首次专章讨论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福利救助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
这表明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分享,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重大任务。这就需要通过五年规划,各级政府履行这一核心职能。
首次将社会管理单设一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十一五”规划社会管理内容只有2章,“十二五”规划独立成篇,并分为5章,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这一更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政策设计,从根源上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推动形成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机制,形成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更加合理界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首次充分体现了五年规划的空间性。
以前的五年计划都是时间性规划,即对未来五年某一方面的规划,“十一五”规划首次引入空间的概念,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而本次规划中空间的概念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布局更为明确,首次使用彩图的形式来体现生态安全战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全国空间分布,使人一目了然,使人民振奋,使国际社会震惊。
提出若干新的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这反映了五年规划政策知识的集体学习、集成创新的最新成果。例如,首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首次明确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首次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首次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首次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和内容。
首次将“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单独成篇。
《纲要》将港澳台单列一篇,并分两章分别设计,更好地体现了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要求,表达了中华儿女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美好心愿和时代主题。
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首次从国家规划角度确定“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和“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首次列出“粤港澳合作重大项目”。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面贯彻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
一大创新:中国规划决策机制化
中国的五年规划编制、实施与评估,构成了一个不断全面认识中国、深刻分析中国、精心设计中国、科学发展中国的“政策循环”。“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关于中国科学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政策的“集大成”,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社会集体学习、集体创新、集体智慧的最新成果,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它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全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五年规划编制过程比规划本身更为重要,更有意义,也包含国际意义。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30多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的国度,如何集中人民的智慧,形成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是没有先例和成功经验的,完全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推动五年规划编制的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