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5日,楚雄市一位患者王某拿到了医院当场交付的赔偿金,一场历时1个多月的医患纠纷,在市医患纠纷调委会的主持调解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10年11月30日,楚雄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医患纠纷调委会,短短2个多月来,已成功调处医患纠纷11起,维护了群众就医的良好环境,受到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借鉴医患纠纷调委会的成功经验,一个集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消费权益纠纷、劳资纠纷、教育纠纷、住房纠纷、安全事故纠纷、企业改革改制纠纷8个行业为一体的社会矛盾综合调处工作中心,正逐步健全完善,为各种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归口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这只是楚雄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楚雄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被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市)之一的重要机遇,大胆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每年投入10多亿元,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交通、文化事业,积极打造“名教育”,健全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乡油路,开通农村公交,普及广播电视,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在配强配齐乡镇政法、综治党政副职的同时,整合公安、司法、综治、信访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在全市15个乡镇成立了综治维稳中心,将全市171名治保调解员设为专职,确保了基层有人办事、照章理事。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重点人群管理,楚雄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协调领导小组、服务中心和乡镇、社区服务工作站,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把流动人口信息纳入市信息化平台,按照流动人口总数500:1的标准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成立监外服刑人员管理局,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安帮家园”过渡基地,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收留、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矫正对象全面加强了管理;投资470万元采用BT模式建设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使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管理有了大的突破。
随着大型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的推进,楚雄有近7万的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为此,市委、市政府着力破解征地拆迁安置难题,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包保责任制、工作日报告制、首问解答制、工作问责制5项制度,创新中心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工作时效倒推法、真情工作法、舆论导向法5种工作方法,努力为拆迁户提供优质服务。全市抽调1065名干部组成包保工作队,把包保责任细化到户,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和矛盾化解培训135轮,参训人员达16万余人次,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实现了重点项目推进和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两不误”。蓄水1亿多立方米的大(二)型水利工程青山嘴水库,1676户6682名移民实现了“搬得出、在得住、能发展”,开创了我省水利建设史上大型水库当年开工当年截流、第二年建成的先例。全市规划实施的55个重点项目,已有32个开工建设、9个具备开工条件,征地拆迁安置实现了“零强拆、零投诉、零上访、零事故”。(记者 周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