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深圳

后大运时期深圳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1-01-10 15:34:3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深圳1月9日讯(记者杨阳腾、李小芳)1月9日上午,“后大运时代城市管理与社会建设创新”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福田区区长杨洪、罗湖区区长贺海涛、南山区区长余新国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介绍各区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创新之举。

    2011年8月,深圳大运会以“不一样的努力”实现“不一样精彩”,办大运期间,深圳提出争一时更争千秋的理念,使大运精神成为推动深圳市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并将大运期间的好做法、好理念、好作风固化成制度,推动城市整体水平的提升,推动城市管理质量的提升,让老百姓共享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

    据福田区区长杨洪介绍,大运会赛事期间福田区共接待80多个国家6000余名国际友人,后大运时期,福田大推战略发展,引进世界模特小姐大赛总部,引进新加坡、香港城市管理团队精心打造国际知识创新社区。

    福田还将大运成果转化为日常的制度,提出要将超常规转化为新常规,“公产田”转化为“责任田”,“突击性”转化为“日常性”,“好状态”转化为新起点,完善大运会任务令、嘉奖令、批评书的“两令一书”制度,坚持重大联席会议制度、跨部门协调制度、重点工作领导包干制度,简化流程、压缩事限、快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而在环卫日常管理标准方面提出要达到四个100%。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罗湖区在大运会赛事期间开展了三件大事,分别是办赛事、办城市和惠民生。罗湖区区长贺海涛称,在办赛事方面,罗湖体育馆等场馆保障工作充分,确保赛事圆满完成;办城市方面,罗湖刷新了1495栋,累计达到了540万平方米的楼宇,实施绿化60多万平方米,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罗湖区还借助大运会契机大力营销自己,大运期间到东门购物的各国运动员达13561人次,东门被誉为“第二个大运村”;惠民生方面,罗湖举办了25场“罗湖时尚之夜”系列活动,对120个老旧住宅区进行综合整治,环境显著改观,居民获得了大运会带来的实惠。

    大运会还为罗湖区积累了制度财富。贺海涛称,罗湖借大运树立了一个新的理念,初步提出建设“深圳质量”先行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着力用质量管理机制作为“指挥棒”推动各方面工作上档次、上水平。“这是一个创新理念,始终凝聚在我们的工作当中,目的就是努力把罗湖打造成为‘深圳质量’的先行区。”贺海涛对此充满期待,他表示,罗湖区将固化大运期间的三个机制,即大运期间联席会议快速决策机制、高效执行机制和严格监督机制,努力把“战时机制”转化为日常工作机制,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南山区区长余新国在分享南山后大运时期社会建设创新工作成果时表示,2011年南山在全国首创《南山区社会建设标准体系》,建成了全省首个“孵化基地”,还在全市率先成立专门的社会建设工作机构——南山区社会建设工作部,以及和谐企业工作室、南山区来深建设者服务中心,目前,南山正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探索建立全区统一高效的管理模式。

    南山还不断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据介绍,2012年南山将在西丽新建一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到2014年在全区设立8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管理部”和100个“社区服务站”,形成覆盖全区的社会组织培育网络。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