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组织是"保护神"
如今,逐渐被人淡忘的"生产队"这个词在肃宁又重新被提了起来,而且改头换面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最新的名字叫"综治小区",是该县基层维稳组织的一部分。在村里,比它大的有治保站,比它小的有治保小组,再加上治安巡逻队,这一组织网络被形象地称为"3+1"。
2009年以来,作为2005-2008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的肃宁县在组织调研中发现,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仅凭各级安保机构远远不够,必须最广泛地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实施平安自治。依据这一思路,他们实施了基层维稳组织全覆盖。在村一级,建立健全"综治工作站、综治小区、综治小组"三层组织网络和村治安巡防队。村综治工作站,归村"两委"领导,工作站内设"一干两员",即:"综治专干"、"治安隐患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从村民当中推选出威信高、社会经验丰富、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负责在全村开展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排查化解、信息上报、法治宣传等;在农村原有生产队基础上,以40户邻近农户为单位设立综治小区,由村民推选出小区长,在村综治站领导下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治安信息报送等工作;综治小区下设四个小组,以每10户农户为一组,各设"一调一保",即民调员和保安员,在综治小区领导下,负责10户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和治安防范,组织开展邻里守望、紧急救助等。此外,在各个村还设立5人以上组成的治安巡防队,负责在全村开展治安巡逻防范等。通过建立"站、区、组、队"组织模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村级平安网络,彻底消灭了村级平安建设的死角、死面,形成了群众广泛参与、村民自主管理、信息及时掌握、排调及时到位的工作格局。
对于这项工作,肃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财政专门拨出资金,实行"补中间奖两头"的办法,对村一级和"十户一调、十户一保"组织人员根据工作表现在年底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综治小区小区长,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来给每人每月一定的补贴。
"3+1"组织模式,分解了村一级的担子,化小了社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使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得到细致周到地解决。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积极性,让农民主动参与到基层管理组织中来,增强了基层管理的"亲和力",从而实现了党委、政府组织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有限的警力与无限的民力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帮助自己,改变了过去村民之间人情淡薄、关系冷漠的状况,形成"有困难大家帮,有矛盾大家解"的良好局面。这一做法由于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2010年4月,在肃宁召开的全省综治工作座谈会上,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张越同志和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陈冀平同志充分肯定了该县的经验做法,说肃宁走出了农村社会管理的一条新路子。
目前,肃宁县各乡村已建立综治工作站259个,综治工作小区2867个,综治工作组11008个,聘任巡防队员1524人。基层维稳组织在保持农村安全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2009年至今排查出的3825件社会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在村级化解3749件,化解率达98%。此外,"3+1"工作模式催生出该县全方位平安互助体系。围绕强化科技防范,肃宁总体投资达到2000余万元。目前,全县253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平安互助监控网"。据梁村镇张庄村57岁的七区三组组长张建峰介绍,现在,全村所有固定电话和手机都接入了平安互助网,村民家里遇有紧急情况,通过拨打96999,就可以直接接通村委会的大喇叭,对全村喊话求助。巡防队员和其他村民听到呼救后,会迅速赶到现场给予帮助。现在,违法犯罪案件已远离了张庄村,村级维稳组织已真正成了咱老百姓的保护神。"
有了"主心骨",老百姓过日子有了依靠,有了根儿。有了"顺气丸",老百姓气儿顺了,过日子的劲儿更足了。有了"摇钱树",老百姓不愁不致富,有了"保护神",老百姓的日子更平安了,更和谐了。这四张"大网"牢牢地网住了全县农家百姓心。正如肃宁县委书记安委华所说:"我们提出的农村社会管理四个全覆盖,上级文件上没有,是肃宁结合自身实际的原创。而且经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推进"四个覆盖"是一项关系肃宁前途命运和农村发展稳定的战略性工程,是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四个覆盖,完全可以把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农村这一头护住了,才能把我们肃宁发展稳定的大局护住,我们才能够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使我们肃宁的各项事业有一个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2010年一季度,肃宁县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76亿元,同比增长8%;入统工业增加值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亿元,同比增长45.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53.5%;外贸出口完成1990万美元,同比增长285.7%;实际利用外资184万美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4元,同比增长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