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 题:让公平正义之花更加绚丽——写在“三项重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之际
“大排查、大调处”,一年来,以“调解”为核心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把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一年来,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管理工作,破解了大量管理难题,赢得了群众普遍好评。
“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一年来,以“规范”为目标的公正廉洁执法工作,提高了执法水平,提升了公信力。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一年前首次成为政法机关重要“抓手”的“三项重点工作”,在12月20日结束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再次被突出强调。
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宁,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继续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政法机关的共同责任,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
社会矛盾化解:形成网络齐抓共管
“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免起摩擦,矛盾纠纷碍家庭,我用真情感动他。”四川广安市广安区两位音乐爱好者自发创作的歌曲,正在乡镇街道广为传唱。基层群众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大调解”工作体系的赞誉。
广安邻水县城北镇翠柏村,从镇上到村口,开车要走上近半个小时。2004年以来,这里的村民一直被饮用水缺乏的问题困扰,而导致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煤矿采煤使地下水位下沉。
村民与煤矿之间的纠纷,引起了广安市大调解协调中心的重视。中心出面协调市级国土、农业等部门,再加上邻水县委县政府一起,共同调处这个纠纷。
多方协调,多头化解。最终,翠柏村与煤矿之间的纠纷找到了解决方案,地质部门为村民新找了持续水源,农业部门帮助村民调整了产业结构。这样一来,村民不仅不再为用水发愁,还有望摆脱贫困现状。
“在矛盾凸显期,构建党政主导、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计。”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国深有感触地说。
不仅仅是在广安,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共同构成的“大调解”体系,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发挥了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科学的预防化解矛盾机制”、“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好社会矛盾”……2011年政法工作对化解矛盾纠纷作出了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部署。
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真情、真心的付出,也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开。
“加快发展的前提是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理解和支持又关键在我们干部的决策、言行和作风。”贵州省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介绍说,铜仁地区从2009年开始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超前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引入到了所有重大决策领域。
摸底排查评估风险,举行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听证会,出台群众认可的搬迁政策,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一系列措施,让群众从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因征地搬迁问题引发的矛盾得到了有效预防和化解。
社会管理创新:以人为本增强“软实力”
在江西景德镇市鹏飞陶瓷公司,103名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两无”刑释解教人员先后被过渡安置在这里,解决了生活出路问题。
刑释解教人员既是特殊群体,也是困难群体。如何让这一部分人回归社会后生活有保障、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帮,使他们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是一项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
“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关键要创新理念思路和工作机制,拿出具体管用、操作性强的措施来破解难题。”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舒晓琴说。
派专人将刑释解教人员接回家乡;为刑释解教人员发放半年生活补助;依托有条件企业过渡安置“两无”刑释解教人员;组织技能培训、拓宽结业渠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项项有针对性的举措,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感化教育着刑释解教人员。
5年来,江西回归社会的5.8万多名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达到了98.7%,就业率达到了92.44%,重新违法犯罪率仅为1.67%,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只是各地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社会管理,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迫切需要。
在世博会安保工作中,上海实施“环沪护城河”工程,建立健全了四个层级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平安世博”。在广州亚运会安保工作中,广东实施“环粤护城河”工程,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实现了平安亚运、精彩亚运。
在一些地方,探索实施的居住证“一证通”制度、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和“公寓式”管理,初步破解了流动人口二元管理难题,提高了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能力水平。
“要重点突破人口服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要加强对‘两新组织’、新兴媒体的服务管理”……2011年,政法机关创新社会管理选定了新的突破口。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硬实力,那么加强社会建设就是软实力。展望未来,各地各部门坚持“利民惠民”,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规模化方向创新社会管理,有望进一步增强政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公正廉洁执法:约束权力制度作保障
“同志您好,我是市交警大队民警张斌,请出示您的驾驶证和行驶证。”这是山东省执勤交警与群众交流时的一个画面。
长期以来,个别公安机关和少数公安民警存在的粗放执法、随意执法和机械执法等问题,影响了公安部门的执法公信力,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山东省公安机关创新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执法规范建设模式。
推行执法资格认证升级管理、举办培训班;制定99件执法标准文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对全警种、全岗位、全流程的全面覆盖;实施从受案到结案各执法环节的网上流转、审核、审批和民警网上执法考核……
“主体、标准、管理、信息、公信‘五位一体’的执法规范模式,有效提高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水平。”山东省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吴鹏飞介绍说,今年以来山东省民警违纪违法案件起数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5.8%和10.6%。
针对制约公正廉洁执法的突出问题,中央以推进“阳光执法”、开展执法大培训、加强政法各单位党的建设为抓手,作出了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的部署。同时,通过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扩大司法民主,推进司法公开,促进执法的规范化。
今年10月1日,旨在规范法官刑罚裁量权的两个指导性文件《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正式在全国试行。这意味着刑事案件审判中,法官裁量权向着规范、公开又迈进了一大步。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法院院长何国雄说,量刑规范化改革通过细化量刑标准、公开审判过程,最终目标是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审判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据介绍,实行量刑规范化改革后,白云区法院2116件试点案件无一抗诉,也没有一件因量刑问题被改判;刑事案件上诉率、信访率下降,认罪率、和解率上升,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公正廉洁执法。
2011年,政法机关在继续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的同时,将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司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正廉洁执法的关键,在于执法者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广东省委政法委副秘书长陈少波说,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将会使社会公平正义之花开得更加绚丽。记者 杨维汉、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