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2010-09-01 16:37: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学习时报 

    

    第三,社会建设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要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建设,就应同经济建设那样,要有相应的人、财、物的资源投入。首先是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毋庸讳言,现在社会工作的队伍还很弱很小,而且分散在各个领域,还没有形成合力。应该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求,组建好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把社会工作各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逐步扩大,发挥组织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千军万马搞社会建设的阵势。

    其次是进行社会建设要有相当的财力、物力投入。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地区和部门削减必要的社会建设的开支,把绝大部分的财力都投到经济建设上,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社会建设的投入,情况已有好转。但因过去欠账太多,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协调的格局还未改变;而且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有钱还是习惯于往经济建设方面投。例如都说教育重要,但至今还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要占GDP4%的目标。应该真正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使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惠及绝大多数的民众,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就会大幅减少、社会成本就会大幅降低,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搞好社会建设,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

    总结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几乎包揽了经济事务,也包揽了社会事务,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形成了短缺经济,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后30年实行改革开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事务管得少了,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的成就。现在进行社会建设,要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放手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事务交给社会去做,政府进行宏观统筹和协调,社会建设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我国现行的这套社会体制,是在1950年代以后,在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如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体制包括社会事业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并不成功,有些则还没有破题,整个社会体制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本改变过来。所以现在的经济社会运行中,两种体制并行,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社会成本很高。实践证明,现行的社会体制不改革,社会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当然,进行社会体制改革,难度很大,会触及某些人、某些群体和某些既得利益,阻力会很大。这实际又是一场革命。需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科学策划、周密安排、逐步推行。但社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也一定会成功的。

    第五,两点具体建议。

    (一)建议把社会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排序中的第四,改排为第二。这是因为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践运行的逻辑排序,经济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应该重点进行社会建设,然后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其二,这个总体布局最早是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他那时的排序是: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件提法改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直沿用到十六大的政治报告。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变动顺序,有例在先。其三,现阶段,我们要重点进行社会建设,提高社会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有利于调动全国广大干部和群众参加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把社会建设这件大事办好。

    (二)建议召开一次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就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方法进行一次研讨,作出相应的决定。目前正在制定第十二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应该把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到规划中去。

    1993年以后,每年年底召开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好、很有实效的会议形式和工作方法。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社会建设的任务突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的要求更加迫切了。所以每年在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召开一次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就很有必要。当然,这两个会,也可以合并召开,更名为经济、社会工作会议。这对于加快社会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很有意义的。(作者 陆学艺)

[责任编辑:闫天舒]